-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艺是具有真善美永恒价值的经典文艺,是流淌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民族文艺,是彰显时代精神风貌的时代文艺,是表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情感、满足人民需求的人民文艺。
2018-05-04
-
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
核心阅读 毛泽东敬仰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
2018-05-03
-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自由意识的集中表达
1841年4月15日,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研讨室里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但答辩现场出奇地安静,因为答辩的主角没有出场,既没有答辩者羞涩的陈词,也没有评委严厉的提问。
2018-05-03
-
当代文学批评重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当代文学批评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诉求,常被误读为回归古代传统文论资源,引发出对《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诗评文”古典文论的追溯,力图重新激活其阐释潜力,成为介入当前文学现场的理论话语,“以古观今”“古今互现”“文法返照”成为当前文学批评凸显“中国化”的快捷方法。
2018-05-01
-
永远不会过时
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2018-04-30
-
采诗、裁诗入《易》爻
卜筮与诗歌在发展中,都经历过一个巫术时代,巫觋以“谣”“颂”传达“神启”,通常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的,可见,《易》《诗》具有共同的神圣化来源。
2018-04-30
-
戏剧的本源在“戏乐”
编者按 研究者一般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原始宗教仪式。
2018-04-30
-
“马背上”的诗篇与战争中的文学
1962年,《人民文学》刊登了毛泽东主席未曾发表过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等6首诗词,送审时他本人在“小序”中回忆道:“这些词是在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
2018-04-28
-
文学里的那条“大鱼”
海洋在农耕文明时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边界,同时也是文学想象振翅遨游的创造空间。
2018-04-28
-
王久辛:文明是融合后的创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直迎着八面来风,翻译与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文学经典与文学大奖的主要著作,包括最新的哲学、历史与文化等等方面的著作。
2018-04-25
-
一段幽冥起伏的心理活动
话本是说书人讲故事的底本,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创作的小说。
2018-04-25
-
回到文学想象力的源头
要想重建我们的想象力,大抵应该到生命的本源——人类终极的精神世界里去寻找。
2018-04-25
-
论说类文章审美含量的提升
文学作品的评判有一个审美的维度,论说类文章也需要顾及受众的读感,不能割断与审美的联系。
2018-04-24
-
回应时代问题的文化战略理论
一 2009年,会林、绍武二位先生联袂提出“第三极文化”的理论、概念、口号,在中国文艺、文化界引起强烈震动,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2018-04-24
-
呼唤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新突破
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是推进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18-04-24
-
不忘初心 繁荣文艺
抗日烽火淬炼熔铸的鲁艺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鲜亮的精神底色。
2018-04-24
-
心性的飞跃与孟子诗教
“王者之迹熄然后《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孟子学说的主轴,并非“心性”形而上学的概念攀援和道德理性演绎。
2018-04-23
-
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纂芹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史料逐渐重视,在文献搜集和研究中整理出版了一大批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18-04-23
-
唐宋幕府文人诗歌创作演进
作为机构和制度,幕府又涵养了文学,让唐宋文人基于幕府背景的诗歌创作,既成为亮丽伟岸的文学风景,也传递着唐宋诗中雄豪、刚毅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古典诗歌勾勒出辉煌灿烂的篇章。
2018-04-23
-
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