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太阳升起的地方》作品连载(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1日15:40 来源: 秦万鑫 秦万明

  秋季的金色洒遍了阿尔卑斯山绵延起伏的山脉,在崎岖的山道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硬朗地走着,他睿智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山脉的树木,突然他停下来,眼里闪耀出异样的光芒。一片阳光充足、岩石满布的山坡上,一棵主干挺拔、树叶稀疏、顽强生长起来的大树孤立地耸立在那儿。“啊——”他嘴里发出一声叫喊,疾步来到树下。围着这棵树仔细端详,这棵树的根部泥土很少,它的根须深深地从四处扎进岩石下那些矿石中……“哦!”他惊叹着,伸出手掌对着树干用力一震,树干顿时咚咚作响,发出金属般的嗡嗡声……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紧紧拥抱着大树,喃喃自语道:“我终于找到了你!”

  这支琴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精灵。

  林子青久久望着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沉重的压力。他庄重地把琴放进琴盒,又用破麻袋包裹起来,放进小阁楼的最里面,然后用其他东西遮盖住。

  灯光下,他眼前浮现出长长的乡村公路上和父亲拉架架车的景象,小提琴琴声在他心中升起,他飞快地用笔在五线谱上记录着……

  九

  小巷还是和以往一样,造反兵团和红卫兵的派别之间形成了两大阵容,两派之间的争斗升级了,派别之间开始了武装冲突。白天,偶尔可以听到枪炮声,到夜里枪炮声四起,呼喊声不断,让人心惊胆战。一到晚上,街上行人就稀稀落落,只有城市中心这条小巷还是像以往一样热闹非凡。

  样板戏热潮在全国蔓延,芭蕾舞剧、京剧……一时间迅速进入平民生活。

  这是一个超过所有时代的文艺热潮。无数青少年狂热地裹卷进来。

  巷口有人在吹奏竹笛,是一首欢快的 《 草原上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 》。进入小巷,后面有好几把小提琴在拉 《 开塞 》

  20号作品,练习曲36课,第一课。周缨院子里传出二胡声,是她在拉黄海怀的 《 赛马 》 曲。再往后又有扬琴声在演奏《 草原英雄小姐妹 》,小巷中间还有一些凤凰琴、口琴以及一些歌唱声此起彼伏,从巷口到巷尾乐器声、歌唱声就没断过。如果闭着眼经过这条小巷,一定会以为是来到了一个音乐圣地。

  小巷的孩子围聚在一起,显示出贫民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总会追逐时代的热点。

  小巷中段,有几个宽敞点儿的地方,那是解放前,日本人飞机炸弹落在这里炸毁了民房,后来干脆拆掉这些房子露出来的空地。

  不同爱好的孩子都聚集在那里,有几个在锻炼身体,一副自制的石杠铃足足有八十余斤,一副哑铃也是石头做的,一个有十多斤。几个还有点儿胸肌的大孩子,骄傲挺直着背脊,鼓着肌肉,显示自己的力量,有的还在那根粗大的裂口斑斑的木电杆上,“嘭!嘭!嘭!”地锻炼小臂。

  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村汉子,挑着两个空桶在四处游逛,他就等夜深人静伺机下手偷厕所大粪。一看这个阵势也被吸引过来,看着这些孩子举起杠铃满脸涨得通红,颤颤巍巍的样子,农村汉子就露出一丝轻蔑的目光。孩子中有人感觉到了,于是不怀好意叫他来试一下。强壮的汉子放下粪桶,满不在乎,一副轻松的样子,挥了挥胳膊,挺起胸膛,一抓杠铃,心中才暗暗叫苦,他吃奶的劲都使上了,脸涨红得像公鸡一样,也举不上去。更为难看的,还不能平衡杠铃,一端的石盘向另一端滑动,差点儿就砸住脚背,引得孩子们开心大笑。

  昏暗的灯光处,几个孩子仿佛耳朵都立起来在听一个大哥哥讲故事。每当这个大哥哥讲到最有悬念的地方,诸如“孙悟空哗啦啦啦一个筋斗云,往天宫找玉帝老儿……”或是“吊睛白额饿虎向武松腾空猛扑过来,哗!……”这个时候,他就会像那些讲评书的,立马打住,然后慢吞吞舔舔舌头,摸摸肚子:“哎呀,肚皮都饿瘪了!没得劲讲了。你们哪个回去给我抓几把米来?”耳朵听得立起来的小孩,于是自告奋勇地一溜烟儿跑回家去,用小手从米坛子抓来几把米,于是,他喜滋滋将米放进衣兜,嘴里咽着口水,故事又继续讲下去了……

  喜欢音乐的孩子,聚在一起,吹笛子,弹凤凰琴,拉二胡,口琴也会进入其中。管他啥乐器,管他音高音低,反正是听得出来哪个乐曲。也有不知不觉就走调,跑到另外的乐曲里面去了的。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歌曲大同小异,跑了也蛮像。情绪高潮时,也有男女声开始唱起:“敬爱的毛主席……”本来后面应该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拿给刚掺和进来的男孩就唱到另一首去了:“毛主席呀毛主席,日夜都在向前进……”“啊!错了!错了!”有人叫起来,“是‘毛主席呀毛主席,日夜都在想念你’。”于是大家就唱到这一首来了。“哈!哈!哈!”再后来,唱歌的和乐器伴奏简直就是各顾各的,直到最后唱不下去了,大家才乐呵呵地停下来。

  公馆里的孩子在长大了的时候,更少和街面孩子来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为浓烈,很多人通过不同途径接受着专业的训练,他们的乐器也更为高级。时不时看见里面孩子背出一部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的手风琴,或是挎着据说是德国的小提琴走出来,也有用布套套起来的二胡。他们拿乐器的姿态也和街面孩子有些不一样,他们目光沉稳,气质高雅,神情端庄。每当此时,街面孩子总有些自惭形秽。

  小阁楼灯光下,林子青在读五线谱,这是一摞很陈旧的乐谱。他翻开第一本,封面上,庄重有力的黑体字——《 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作品36号 》,下面一本是 《 顿特小提琴练习曲24首作品36号 》。仿佛乐谱上一个个音符在不断地飘起,他的思绪中,手指在小提琴指板上飞快跳动,右臂在急速挥弓,他的内心在演奏曲子。好长时间,他不敢去拉那把琴,他生怕那把琴一露脸,就会不翼而飞。只有在晚上,他会忍不住把小提琴拿出来,在指板上无声地练习曲子的指法。

  他不一会儿放下小提琴,装进麻袋,藏起来。他牢记楚天明的嘱托,不去拉这把琴。他知道,如果这个小阁楼上传出琴声,就会引起别人注意,或许就会失去这把小提琴。

  他很急切希望有一把自己的琴。看着天色已晚,他下了小阁楼,他要拉架架车去火车站拉客了。

  走出小巷,就进入到城市最繁华的中心。这里聚集了当地最有名的餐馆和小吃,有来自山西的“晋阳楼”,炒面的独特味道使它能在这条街有一席之地。除此就全部是乡土风味的名小吃和餐馆,像“谭豆花”“洞子口凉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耗子洞鸭子”“三合泥”“担担面”……先不说这么多让人想起就流口水的小吃,单就那“洞子口凉粉”就让外地人垂涎欲滴。那凉粉,有黄色的荞麦凉粉,有白色的米凉粉,还有半透明的豌豆凉粉。最让人喜欢的就是豌豆旋子凉粉,一个铁皮做成的有无数长方孔的圆形模子,握着短短的手柄在倒扣圆盆似的凉粉上一旋,手一抓,面条似的就提起来放进青瓷小碗里。玻璃窗台前,并列放着一排青花瓷钵,碗里满盛着调料,红油辣椒、酱油、醋、花椒、蒜泥、豆豉泥、芝麻、葱花,一溜儿排放在橱窗玻璃后。只见调味师单手端起四五个装好凉粉的小碗,右手飞快地用自制扁平的勺子,从那些青花瓷钵舀出调料,唰,唰,唰——唰,唰,唰——青花瓷钵的调料就飞射到凉粉小碗里了。她的动作频率之快,准确度之高,令人眼花缭乱,最后她手拈一撮葱花,一个圆圈挨碗撒下,动作像乐队指挥结束乐曲一样,手往空中一提。引得外地人惊讶不已。外地人看得比吃的还过瘾,一边吃一边还围在那里观赏,不觉间辣得嘘嘘直叫,麻得张嘴喘气,但脸上都显露出一种极大满足。

  下午还不到五点,所有店面的东西卖得精光,就听得噼噼啪啪一阵关门声,餐馆像工厂一样下班了。

  城市唯一的有线电车在这里通向城市的最大门户火车站,叫“一路”电车,这里是起点和终点站,电车每天下午五点多就停运了。步行的外地客人只要一问城市中心,这里的人总会朝电车顶上两根电缆线努努嘴:“跟着这对‘毛根’走就到了。”

  一路电车站旁,小街拐角处有一个卖烤红薯的还开着店面,那是很小的一个说三角形又不像、不成形的小店,店里一个坛形大瓦缸足足有齐胸高,里面燃烧着殷红殷红的青冈木炭,内壁烧烤着红薯,瓦缸盖上放着已经烤熟的红薯。红薯烤得黑红黑红,里面的糖汁儿亮晶晶、黏糊糊溢流在皮上,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那些坐了几天几夜火车的客人,肚皮早已经饿得贴在后背上了,闻到香味都蜂拥到这个店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