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太阳升起的地方》作品连载(3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1日15:40 来源: 秦万鑫 秦万明

  邓卫东的爷爷本来是一个地主,在乡里有良田百余亩,后被有军阀背景的大地主窥视,软硬兼施,使出所有手段想要据为己有。他爷爷惜田如命,那都是他几十年来的心血,他不肯就范。于是大地主让在省城军界的堂兄,把他在省城念大学的独子以通共的罪名抓起来,丢进大牢。他爷爷呼天不应,喊地不灵,忍痛贱卖了良田,取保赎回儿子。爷爷一气之下,竟撒手归天。儿子愤恨不已,瞒着城里新婚不久的妻子,悄悄买来一支德国二十响驳壳枪,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入大地主家,慌乱中拔枪“砰砰”一阵乱打,落荒而逃。他没敢回家,连夜逃往当时的共区。几年过去后,这里解放了,他才回到妻子身边。妻子娘家家境殷实,几年来倒没受多大苦楚,他离开时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经三岁了,还没名字,只是娘家人给他取了个小名。父亲毫不犹豫就给他取名叫卫东。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成分划分规定,解放前三年,他在读书,划为学生成分。家里遭此大祸,也一贫如洗,划成贫农。邓卫东的父亲常常叹息,人生莫测,简直像在做梦。那祸端竟成了好事一桩。邓卫东的父亲原来在省城读书就学建筑系,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中,进入了市政工程部任职。

  邓卫东也是独子,好像这个家族就是单传,而性格又是那么相似。这个家庭还有大户人家的影子,从邓卫东发育良好的身架骨来看,就能看出他的家境不错。他个子高高的,硬朗结实,走起路来有一种军人的强健姿态。他的眉骨有些突出,眼睛炯炯有神,鼻梁棱角分明、高而挺直,嘴唇薄而倔强紧闭。他的整个脸看起来五官分明,轮廓清晰,清瘦刚毅。父亲的性格完全地遗传在他身上,豪爽,刚烈,敢说敢为。而母亲是大富人家千金,自幼受过琴棋书画熏陶,又读过女子中学。大家闺秀的讲究和气质也遗传给了他,让他在很多事情上都特别追求完美。

  他母亲讲究到这个程度,就连在盛面的碗汤里,葱花是先放还是后放,都不容一点儿顺序的错位。她是在面即将挑进碗里的那一刻,才将葱花撒进碗里,冲进滚汤。按他母亲的说法,葱花如果先放进去,就被海椒和酱油拌熟了,就失去了葱花的香味。在母亲的影响下,邓卫东看起来大大咧咧,实则很细心,很多时候还显得特别认真较劲。

  邓卫东从小就练得一手好毛笔字,他家院落里放有一口青石水缸,足足可以装十来挑水,研墨的时候就是用这口缸里的水。每次练毛笔字写烦了,他总要问父亲:“要练到啥时候字才写得好?”父亲总是笑着说:“你把缸里的水写完了,字就练好了!”惊得他大张着嘴,倒抽一口冷气。

  他从小在父母的关注培养下学会了很多技艺。母亲专门请了老师教他绘画,这是有钱人家里才能奢望的,他的绘画也就有了比较厚实的功底和天赋。文学方面,邓卫东更是得天独厚,家里的书籍几大书柜,那是母亲年轻时喜欢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新文学时期的作品和欧洲古典文学书籍。在母亲的熏陶下,邓卫东从小就不断地看那些书,在大量的阅读中,他的文学修养、功底远远超出同龄人。

  邓卫东一手漂亮的字得到老师的赞誉,他能写会画,学校里的板报都出自他手,他在同学中间也有很高的威望。

  邓卫东是独子,常看到那些兄弟姐妹在一起开心玩耍,一起相互帮助做事的时候,他心里非常羡慕,就有一种孤独感。他常常问母亲,自己为啥没有弟弟妹妹,母亲只是叹息着说,就你一个也很艰难了。其实这个家庭经济上物质上是比较优厚的,远远超过了那些大街小巷子女众多的市民家庭。但邓卫东的父母考虑的不仅仅是将孩子供养大,他们更多地注重培养孩子教育成长。尤其是他父亲,以往的经历让他深感世道莫测,也特别注重在生活能力上对邓卫东的培养。

  邓卫东从小和其他孩子少了交往,在他身上形成了一个与人交往不能互让的弱点,形成了比较孤傲的个性。他的内心比较自得满足,也显得有些清高傲慢。他天资聪慧,利落能干,勤劳吃苦,是一个生活能力非常强的人。他的内心是一个贵族式的,而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善于融入社会中的人。

  邓卫东的生活道路是平坦的,看起来一切那么顺畅。

  “文革”初期的学生运动让他的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逐渐成为了学生的领袖人物。而正当他在红卫兵运动中春风得意的时候,鬼知道他父亲读中学时参加国民党“三青团”的档案被翻了出来,一夜间,他的世界就变了个样,父亲不久后满怀怨恨去世了,他也被红卫兵队伍清理出来。

  他从时代浪潮的浪尖上重重跌落下来。开始他还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渐渐地,他静下心来。当别人还在懵懵懂懂、激情满怀进行派别之间的争斗时,他已经置身事外,进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大量地阅读从纸厂带回来的书籍,重新握起画笔,抄起毛笔,用那青石缸里的水研墨……他的经历已经使他渐渐成熟,成为一个冷眼旁观、富有哲理的人。

  他第一次见到林子青是在放学的路上,几个学校的孩子围着林子青殴打,而这个看起来不高、不是很强壮的小同学,却丝毫没有怯弱,机灵地躲避着,却不还手。他上前喝道:“你们几个人打人家一个,有点儿欺负人吧!”

  “他是反革命的儿子!”几个同学叫着闹着。

  “走了!走了!”邓卫东挥挥手,“哪个再打?我就打他!”说着他亮亮拳头。

  那几个同学看着他高大的个子,慢慢溜了。

  他和林子青相互望着,都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

  后来在学校,林子青每次见到他总要望着他,向他露出感激的神情。邓卫东觉得自己就像他哥哥一样感到心中很满足。他的内心对林子青有一种像对弟弟般的爱怜和亲近。虽然他们不在一个班级,很多时候一下课他都要去找林子青一起玩。

  随着时间推移,邓卫东心中感到林子青就是自己的弟弟一样。

  而林子青心中,他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一个充满力量的兄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和林子青很少相见。家庭政治面貌的不同,年龄上的悬殊,使他们在这个运动中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角色。那一次帮林子青偷回那把小提琴,后来又在纸厂相遇后,他们就没有再见过面。

  一次偶然听别人说,那河畔的晚上,常常有个孩子在那里拉琴,吸引了很多人。邓卫东去了,在河畔桥洞下,他听见那悲怆的琴声,他的神情黯然下来,似乎有一种东西触动了他的内心。

  一曲拉完了,邓卫东这时才看见自己身边还有个姑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那姑娘被深深吸引,露出惊讶神情,脱口而出:“拉得太好了!”然后又看着邓卫东,他们四目相望,邓卫东从姑娘眼里似乎看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他点点头,微笑着表示出友好。姑娘又说:“这样的夜晚,河水流淌,琴声悠扬,真是太美了!”

  邓卫东随口说了一句:“这就叫‘锦江河畔的琴声’吧。”

  “对对对!”那个姑娘拍起手来,“锦江河畔的琴声?太恰当了!”姑娘再次看了看邓卫东,眼里满是惊喜、崇拜。

  邓卫东随意的一句让他也没想到,后来竟然在这个城市不胫而走,更多的小提琴爱好者来到这个地方拉琴,也吸引了更多的观看者,而这一切来自他的命名。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姑娘是一个有着文学梦的女孩,就那一句,引起了女孩在心底的崇拜爱慕。邓卫东在学校不乏追求者,但是很难让他感到为之一动,他还没有过爱情的经历,但他饱读的书籍给他提供了完全可以征服一个女孩的能力。后来他们在知青下乡中再次相遇……

  当邓卫东发现是林子青在拉琴时,他吃惊了。邓卫东并没有学过音乐,但他颇有音乐天赋,他歌喉出众,天生的男高音,他偶尔吼上几句,也会引得他人惊羡不已。在这条河畔的小提琴声中,他明显感到林子青水平出众,琴声中有一种深沉和内涵。他很兴奋,他感到那晚帮助林子青偷琴太值了。他告别了女孩,慢慢地走向林子青,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他拉琴。

  等到林子青拉完琴,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去呼叫他。林子青看见他,是那么欢悦,竟开心地跳起来。邓卫东感觉到他还带有孩子般的语言和神情,他感到更加亲切,心里升腾起一种兄长般的爱怜。他们一时间就那么亲近、自然。他们又谈到书,知道林子青读了他在纸厂送的书,邓卫东感到很欣慰。

  他陪林子青一直走到家,他没去过林子青的家,他心里始终惦记着林子青的父亲。那次在河道见到林父,林父饱经沧桑的面容,给了他特别深刻的印象,像很多书中描写的、历经苦难的社会底层的父辈,他们默默忍受着生活给他们的磨难,他们的面容神态,像一本厚重的书一样展现出了生活的艰辛。邓卫东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对林父油然起敬,林父的几句质朴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他,那是对生活的一种坚忍不屈的态度,是对生活永不停息的追求。

  这样的小巷,他感觉很像高尔基笔下的童年环境,这里充满了贫穷、低俗、自私、斗殴、打骂,但又充满了善良、质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林父身上,在林子青身上,他感到这里也有一种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涌动,就像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也会洒在这条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邓卫东的心里感叹不已,他就像自己找到了多年失散的小弟弟一样,也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家。

  第二天,林子青去了邓卫东家。

  邓卫东的家在一所公馆大院最上端左面那个独院里,五间小青瓦屋呈直角坐落在院子一边,对着瓦屋厅房那一面是低矮的一座小屋,那是专门的厨房,另一面则是高高的围墙。院落中间,一棵粗大枝叶繁茂的“油患子”像一把大伞遮住了院落,也向墙外伸展雨伞般的树冠。院落很安静,甚至有些冷清。

  高朗的小青瓦屋,是邓卫东父亲自己设计的中西式结合的建筑,瓦屋飞檐沉稳端庄,微微上翘。墙裙大气而精美,上半部是西式玻璃窗格,下半部是楠木雕花图案。这个屋子没有达官贵人豪宅那种奢侈豪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气势,显得非常平和。但房屋建造工艺颇为讲究,质朴大方而有内涵,平实自然而又高雅。

  林子青感到自然多了,不像在周缨家看到的那种,给人一种威严和压抑,让人小心翼翼。这里让他感到一种宁静祥和自然随意,只是深红色的木地板微微让他有点儿拘束,但在邓卫东的热情中也慢慢消失了。

  邓卫东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这在林子青居住的环境里是不可想象的。房间足够大,空间高朗,摆设整齐。一间西式的大木床摆放在屋子中央,床头有简约流畅的浅浮雕线条,中间嵌有一面椭圆形的镜子,显得非常别致。床头两侧还各有一个床头柜。侧面是高高的三门衣橱,立柱和门楣有罗马柱的影子,稳重而大气。窗前是一张木纹流畅的花梨木写字台,它的旁边还有一橱带有玻璃门的四门书柜。屋子进门处,一个可以上下活动的椭圆形的穿衣镜,带磨边的镜面光亮平整,据说是法国的,人照上去一点儿也不变形。整个摆设都是带有欧式风格的家具,油漆不是像中式家具那样暗红沉闷,称之为“偷油婆”的色,而是一种叫做浅茶色的颜色,沉稳而不压抑,亮丽而不张扬,雅致中透露出清晰自然的木纹纹理。家具虽然年代已久,却依然是熠熠光亮。最让林子青惊讶的是还有一个三座的布衣沙发,居然是邓卫东自己做的。

  这样的家庭让林子青感到很自卑,他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他和弟弟就挤在一间很简陋的木架床上,就是阁楼那张小桌子,也是自己在买回来的柴火料中挑选出来东拼西凑做成的。

  林子青看见一个油画架,粘满五颜六色、凹凸不平的画板挂在画架旁,一个用简易的木框子绷着的画布上面还有没画完的油画,是一个姑娘的头像。

  那天晚上,林子青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酒,还抽了烟。当他和邓卫东碰杯一饮而尽时,都感到就有点儿结拜兄弟的庄严气氛了。林子青一时间也感觉自己长大了。

  他离开的时候,邓卫东给了他一本书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那是一段平静的日子,学生全部回校了,但学校没有上课。一个让所有年轻人茫然地彷徨等待的日子。

  路在何方?

上一页 1 2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