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刘海亮:失神记(2025年第23期)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刘海亮
刘海亮,笔名故园风雨,70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人。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诗潮》《诗选刊》《星星》《当代人》等。2021年及2023年两度入围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文。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作品欣赏:
失神记
为此,早上起来一度在懵懂神游,骤雨初歇,鸟鸣得无法无天。
1
在早时候,收麦可不只是一项艰辛劳作,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盛大仪式。首先在吃食上,就会改善很多,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陆续都拿了出来。像热腾腾的糖三角,炸得金黄金黄的刀鱼,甚至会提前腌上些家养的鸡蛋,蛋黄渗油的那种……也许,还有冰镇的啤酒,以及点了糖精的沁凉井水,大半桶总是有的。其次,按照收获程序,一项一项地来,有条不紊,急不得,躁不得。无论拔下来的麦子,抑或割下来的麦子,先要铡掉大部分秸秆,剩下的穗子铺满打麦场,好好晒上两日,翻来覆去。到了响干响干的当口,自家套上牛马,拉起“溜轴”(石磙),开始轧麦子。然后翻场,起场,扬场,晒麦,收麦。庄户人家再耐造,一年两秋也受不了,特别是麦秋,工序说起来简单,就没有一项不是累死人的。便说晒麦吧,响晴薄日的天儿,要不停地用铁锹进行翻动,最好祈祷莫来雨,不然,纵使全家出动,麦子堆起来盖好了,说不定人已经淋成了落汤鸡……往往麦晒一晌干不透,晚上还要有人提着被窝睡到场院上,恰好家里的打麦场下就是村里的乱葬岗子,清风拂面,繁星满天,那种怪异的气氛,让人每每又兴奋,又紧张。
2
即便收了麦子,并不意味着麦秋就结束了,最后一项工作,起麦秸垛,泥顶。犹记得到了这时,外公总会骂骂咧咧,挨骂的主角除了父亲、母亲,还有些不明的指向。外公已经太老了,九十多岁,尽管体格健壮,性情却越来越乖张。老爷子没赶上好时候,刚刚拖拉机轧场没几年,联合收割机尚未普及,他就殁了。
外公殁了,二十年后父母也殁了,按理说家里的田地也承包了出去,再也不用受“死累”,可不知为何,心里竟空了一大片。往常此际回乡,一看到路边曝晒的麦子,便丝丝拉拉地牙疼。不是应当感到解脱才对么?间或会下了车,抓起一把麦子闻一闻,甜香甜香——这是资深老农才能有的心得。母亲是麦收最后一道仪式的守护者,在失能之前。收了麦,入了囤,择选一个吉日,蒸上一大锅新面的白馍,做上一大桌子好菜,母亲在院中礼香,敬丰收,敬天地。总是笑她迷信,却皆被一顿抢白——儿呵,吃你的吧,这么多好东西,还堵不上你的嘴。
3
借用文征明的词句来调侃一下自家,“千载休谈南渡错”(《满江红·拂拭残碑》),南渡或许是逃离,但逃离称不上错与对,一时一地而已,早早晚晚,终是要回去。在南下江淮长达十二载的光阴里,前七八年,一到麦子熟了,家里的电话就来。多次奉劝母亲未果——跟她说明为了回来收三两日的麦子,时间成本,出行成本,多少多少,兼之,费了天大的力气,一年两季种下来,那七八亩地,所得微薄。与其如此,不如承包给别人,成本核算,反而不亏。
母亲不同意,父亲则无所谓,因为,家里操持,向来与他无关。直到母亲病重那年的大秋。母亲已经眼见地失神。拉她到田里观看将将黄熟的玉米,站都站不稳了,这才松了口,“地,咱不种了!”心下一动,那一刻毫无放松感,日后的事实也佐证,确乎先见甚明。母亲先是失神,后是失能,瘫痪在床近一年。送走她一个半月,父亲也油尽灯干,撒手人寰。
4
最近常在朋友圈里看乡亲收麦。在昏暗的夜景里,他们站在地头等联合收割机。机子轰鸣着跑来跑去,扬尘沸天,惊起的虫潮胡乱飞舞。这景象和体验,没有亲身经历,编是编不出来的。譬如臆想咖啡厅里的“浮世绘”,什么叫卡布奇诺,什么叫拿铁,什么叫澳白,什么叫冷萃,光依赖想象,或者从搜索得来的只言片语,指定会露怯。
丰富的乡村经历,既不值得自矜,也不需要自卑。不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受过的现实生活。有时候,朋友说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笑笑未语,不置可否。因为所有人都处在平行时空里,你在乡间跋涉,别人或者在工厂,或者在机关,每个人都在面对外物与内心,顾此则失彼。不同的运命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个体,何来可比性,实在不必相提并论。
5
依旧十分怀念乱葬岗子上的响晴薄日。怀念月光皎洁里的虫声唧唧。
那里有碰撞,有敲击。有失之不失,有得之不得。有光荣,有屈辱。而现在这一切仅仅是大脑数据库的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诡辩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想想吧,如果是事实,这该令人多么惆怅。
上文说母亲“失神”,实际在汉语习惯里,还有一个相近的词语,叫作“走神”。失神偏病态,走神多主观。小学生精神不集中左顾右盼挨粉笔头儿,便多是因为后者。历来怕闲暇,忙得像个陀螺的时候,虽然很疲倦,但却挺充实。一旦手底空空,呆久了,走神几乎是注定。所以,不止一次,在办公室里,在写字楼中,在宴会厅上,在高铁窗下,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灵魂出窍,与玄幻小说中的场景极类似,仿佛出现一个视角,静静地俯视自己的肉体,轻飘飘的,似乎出离了人类。
6
再有一种失神就是胡思乱想,完全脱离眼前的一切。
为此,早上起来一度在懵懂神游,骤雨初歇,鸟鸣得无法无天。儿子发来信息,“爸爸,父亲节快乐!”不管喜不喜欢节日,任何人都有被关注的精神需求,这无可厚非。
他的父亲健在,我的父亲已白骨一抔。
想来瞎河外的麦子已收了,孤茔端居,蚱蜢跳跃。
思来与之相距竟有两千里也。
本期点评1:
散文的具象
失神,是作者日常生活里的“懵懂神游” ,思绪翩翩;是打工人在写字楼,办公室里陡然的灵魂出窍;更是母亲在失去耕作能力时的巨大落差。收获季节,大地上轰轰烈烈,兴奋紧张,热闹忙碌。“母亲是麦收最后一道仪式的守护者,收了麦,入了囤,择选一个吉日,蒸上一大锅新面的白馍,做上一大桌子好菜,在院中礼香,敬丰收,敬天地。”精气神十足。时光流转,母亲身体失能前,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下放弃耕种时,眼神涣散空洞,然后迅速地衰老、离世。而“我”又何尝不是?曾经急于逃离的乡土,此时化成了难以割舍的一把把麦香,迫不及待地要捧起来,嗅一嗅。无论离乡背井的原因,唯有故乡是终生的烙印。故乡的土地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依靠,更是其精神的栖息之地。岁月如歌,在大地上回响。
刘海亮的散文语言不经意地融入了其诗歌的特质:简短,凝练,明亮,深邃。“机子轰鸣着跑来跑去,扬尘沸天,惊起的虫潮胡乱飞舞”,收割时兴奋而忙乱的气氛扑面而来。下定决心不再耕种时,“站也站不稳”寥寥几个字就把母亲的尊严,情感写得浓烈而令人神伤。
短章的结构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当突破了既定的格式,作者的思绪如一尾洒脱的鱼儿,跳跃在祖辈、父辈的时间,穿梭在故乡、城市的空间,为篇章的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时空间的错落有致,不仅使其内容有了拉近推远的层次,更为其立意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刘海亮的笔下,散文不纯然是对生活的描摹、记录,更流露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世界的沉思。“丰富的乡村经历,既不值得自矜,也不值得自卑。”“不同的运命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个体,何来可比性,不必相提并论。”这些句子总是让我们找到共鸣,收获智慧。
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热烈的情感,用更加自由的形式创造多维的表达空间,用个体生命的自觉探求文学的哲思。在刘海亮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散文的具象显现。
——马红(《散文选刊》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本期点评2:
在原创频道,刘海亮是较为活跃的作者,他既写诗歌又写散文,且涉及的题材广泛。这篇《失神记》在他诸多作品中显得更加亮眼。将“失神”一词作为串连起整篇作品的关键线索,使一篇原本可能会走向书写土地与乡情旧事的作品顿时有了新鲜的色泽。以此为核心,钩沉起有关三代亲人对土地、粮食不同的态度,他的笔触细腻、准确,还不乏亲切与灵动,将传统麦收的场景作为庄稼人的重要仪式进行一一展现,让我们体会到了已在许多地方消逝的农耕文明。既是个体记忆,又是时代变迁下的历史缩影。
文中前几部分描写麦收时节的记忆,以及外出工作的自己对麦收的态度,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极具普遍性,因而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作者并没有沉湎其中,而是跳脱出来,从中剥离出“失神”一词,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哲学式的思索,从不同视角来阐释对“失神”一词的理解,将具体的物象作为抒发抽象情感的载体,从麦收仪式及亲人们的表现再到在朋友圈看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收割场景,表现了人与土地的复杂关系。但作者并没有借此来升华乡愁,而是异常克制,并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的视角来部析:“丰富的乡村经历,既不值得自矜,也不值得自卑。”“因为所有人都处在平行时空里,你在乡间跋涉,别人或者在工厂,或者在机关,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的外物与内心,顾此则失彼。”这样的心境,使这篇散文有了与众不同的质地。此外,方言口语及几处引用也为文字增色不少。
作为一篇两千字的散文,能做到内容如此丰富、所涉及到的场景与人物如此鲜活、生动,并展现出深邃的探索和开阔的思路其实不容易。
行笔至此,忽然想到,我们常说某些作品写法老旧,尤其以怀旧生活、乡村记忆、父母亲情、家族生活为创作内容的,往往会形成同质化的局面,不具备独特性和新鲜感。偶尔也收到作者的反馈,认为自己已经在极力去描写、去刻画,为何还难以突破。然而,文学并不仅仅是生活的照搬与复制,从庸常的生活里提炼出个性化的体悟,独属于自己的见解,将个人经验或时代特色的生活场景作为升化主题、生发思想情感的基础与养料,或许是此类作品转变写作面目的途径之一。在这一点上,作为常以乡情旧事为书写场域的作者们不妨将此篇作为一种参考。
——刘云芳(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
了解刘海亮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刘海亮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