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汪惠仁:面向丰富性,面向秩序
来源:《民族文学》 | 汪惠仁  2024年05月08日08:57

写作要面向丰富性,同时,它还要面向秩序。

曾经和很多青年作家聊阅读与写作,他们大多是谈外国文学。我能理解这样的“远游”冲动。尤其在青春焕发的年华,谁不想见识更多呢。见识了更丰富的言语技艺,见识了更丰富的社会性,然后呢,这些文学游子大部分没有归来——不是他们不愿意归来,是没有能力归来,没能在他的言语中给我们建构一个秩序的世界。

有一次,看完一个青年作家的稿子,就忍不住给他打电话。那稿子,写得乱糟糟的,但在作家自己看来,他的作品是在向谁谁谁(当然是一个外国作家了)致敬。我说的乱糟糟,不是抹杀他的锐意进取、重视呈现生活丰富性的努力,不是对他的才华横溢的无视,而是指他陷入了文学游子的狂欢,没有将“多闻”发酵,进而转化为对故土生活的再审视再呈现。日常中,我们的社区没有普遍性的多人种杂居的状况,我们没有战乱中惊恐的生命体验,我们也没有经历“上帝死了”之后人间自治途中的荒诞故事,关于性爱,关于财富,我们也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所以,我和他说,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不能简单相互置换。

我当然没有能力判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而且,今天我们讲的,并不是这个话题,而是,你可能需要找到一个使无边丰富性向着秩序运行的路径。夜空里点点繁星,如恒河沙数——然而,人是有着天然的秩序冲动的,绝不满足于眼前的“一盘散沙”。人的内里其实是有个决心的,要看自然意志在微观、中观、宏观各层级上的“作品”。于是渐渐地,至少在东方,人们建立起了这样的认知链接,天象、地理与人文获得了秩序性与一体性描述。碰巧的是,我们后来获得了光学与射电望远镜的帮助,我们看见,那些天体,果然在某种秩序里运行——令我们震惊的是,它们运行的图景,居然早就在我们的料想之中,一些像池水中的涟漪,一些如激流里的涡旋。

在克服概念化图解式写作弊端的时候,生活、世界与人的丰富性当然是我们的叙事良药。但终究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在无限的“丰富性”当中,我们注定是有限的存在。所以,我们也要警惕,在“丰富性”的魅惑里,我们是不是真的变成了迷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