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如练》:在历史人文视域中描摹漓江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 王晖  2024年04月25日10:08

近年,作家任林举在生态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实绩,描述甘肃甘南州“环境革命”的《躬身》、探寻珍稀野生动物东北虎的《虎啸》,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近期,任林举又推出新作《江如练》。这部生动再现广西漓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与上述作品构成任林举生态报告文学系列,从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生态文明实践出发,探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全球可持续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等现实话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江如练》聚焦漓江流域数十个村落洲岛和60余名身处环保一线的工作者,以“江源序曲”“灵渠之灵”“山重水复”“各行其道”“漓水船家”和“河背之表”等六个篇章,由漓江源头写起,一路由北向南,涉猫儿山、灵渠、桂林市区、阳朔等,既全景式展示漓江的绝美生态,又重点描述集情怀、责任、热爱于一身的各具代表性的漓江人物,形成再现漓江自然山水风景线与护卫漓江人物风景线的双线并置,丽景“美人”相映生辉、相互塑造、相得益彰,构筑起新时代漓江最美风景线。

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不吝笔墨,展开对漓江秀美山川的诗性描摹,这在“天降‘招摇’”“秀甲天下”“漓江渔火”和“澄江如练”等章节里得以尤为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极富个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逶迤绵延,呈现“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令人惊叹之景观。这无疑是作者的“眼中之漓”和“手中之漓”,散发出浓郁的主体观照和沉思之美。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最为凸显的部分,就是对“漓江人物”的倾情再现。譬如,自然保护管理处的科长王绍能等一众管护员数十年坚持巡山护山,保护漓江源头的良好生态;高寨村村民潘奇全将自家山地开发成旅游景点;灵渠研究会会长刘建新痴迷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灵渠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农民王德利带领村民将毛竹山村的葡萄基地变成“休闲景区”,使灵渠惠民生;“漓管委”的刘环美、汤建伟等致力“治乱、治水、治景”专项行动;阳朔县漓江旅游公司负责人廖浩、黄金峰做大做深漓江文化,规范管理、还利于民;“独行侠”唐斌在“百里漓江第一岛”的南洲岛上拍鸟护鸟;廖东画出漓江的独特“面孔”;记者张迪策划保护漓江行动“走漓江”并拍摄有关漓江优质民宿的纪录片《广西民宿》;南非人“疯子鹰”因热爱而定居漓江;滕彬以心观物、“摄”遍桂林山水并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人物大多为漓江沿线基层单位的员工、艺术工作者、渔民或农民,他们的职业、身份、性格各异,但都发挥自身优长或立足岗位,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护佑漓江生态、表现漓江丽质、促进漓江长存。

在塑造漓江“双美”风景线之时,作者没有回避秀美漓江曾经所遭遇到的严峻的生态危机,而是直陈其事并深探其中的原委所在,再现有关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品的“山重水复”一章,集中叙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曾经导致漓江被破坏、被污染的历史状貌,以及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府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漓江“旧貌换新颜”的新貌。作者写道,漓江发源地猫儿山涵养生态及民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严格管护,猫儿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和天然绿色水库”;漓江流域关闭矿山,治理污水排放,修复被破坏的植被、山体、河道,生态的恢复为在龙潭江边开办农家乐、饲养“龙潭江瘦身鱼”、种植有机茶创造出便利条件;漓江上的渔民和船家人“打夜鱼”扮靓“漓江渔火”。书中对漓江生态修复前后的对比书写,使之更具魅力、更显珍贵。“自然与人类从来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只有人在自然之中,自然才多了一重生命的光辉;只有自然在人的心里,人才多了一缕与天地自然相通的灵气与神韵”。作者在文中说的这一段话,正是全书表达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其秉承报告文学作家作为“思想者”特质的显明体现。

任林举是写散文出身,因此,他的报告文学所给予我们的深刻印记就是其特别注重文辞与结构的艺术之美,似乎要以此顽强抵抗这一文体写作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艺术粗糙化倾向,力图为报告文学争得文学的美名。在《江如练》中,作者一以贯之地奉行“美文”原则,以抒情性较强的诗意话语描摹漓江秀色、再现漓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作品六个部分的开篇文字无一不是对漓江风物人情的诗意写真,形象生动传神,将漓江之美、漓江之魅和漓江之魂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欲罢不能——“山,总是那种山,总是那个姿态,很突兀地,拔地而起,有的一峰独秀,有的三两并肩,前拥后挤地排列在一起,便酷似一个规模庞大的军阵。术语中叫塔状喀斯特地貌,或再细分一些,有的叫峰林,有的叫峰丛”。“江源序曲”里对大龙潭瀑布的描绘也令人过目不忘——“石床如管,流水如风,如流动的声母,不断地与那些韵母般大大小小的石头摩擦、碰撞,协奏出美妙动听的天籁。平缓时,如慢条斯理的道白;湍急处,如激情飞扬的抒发;潭渊间,如低回的沉吟或短暂的停顿,再出发,依旧如娓娓道来的另一程倾诉。”

当然,作者在文中并非单纯“唯美主义”式的“为美而美”,而是将文学的描述之美与对现实漓江人事景的叙说巧妙融合起来,将之前漓江流域的环境污染或被破坏的状况与治理之后的美景对比起来写,犹如漓江山水一般浑然天成。进一步说,《江如练》的诗意描绘与作者善用、巧用各种修辞手法紧密相关,与其注重行文结构的错落与灵动紧密相关,与其语言运用的简繁得体和舒展自如紧密相关。这些都使得本为平实的“漓江叙事”变得生意盎然、摇曳多姿,在某种意义上也构筑了作品虚与实交错、诗与史融合的独特叙事模式,既是任林举生态报告文学书写的新趋向所在,也为当下报告文学的艺术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王晖,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