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述千年新变的多重风貌——读沈小玲《运河2500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雪  2024年04月15日16:1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在王安石心中,数重山的间隔如此平常,除了诗人的浪漫之外,也在于他于京口北渡长江,由瓜洲转入运河水系后,即将直达汴京。但瓜洲古渡早已沉入大江,只能在唐诗中体味它的繁华悠远;大运河也在高亢的火车汽笛声中渐渐干涸,何处寻觅她的芳踪?

千载梦幻,近在眼前。今天,大运河博物馆美轮美奂,拱宸桥历史文化街区熙来攘往,在中国大地上流过2500年的大运河又变幻了她的身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重启新生;运河命运的悲欢离合与大江南北的文化交流,通过创造性的转换又重归生活,成为当代人建设历史感、理解文化美的依据。大运河这一以非遗传承发展来创造性消化本土传统、转化本土资源的巨大成功案例,值得大书特书,而记述这千年新变的多重风貌,既需要反复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带来的经验和修养,更需要作家用生命的直觉去感悟和创造。

在沈小玲的《运河2500年》中,我们能读到运河的气韵,这来自于作者无数次的行走,无数次与运河、自我,与历史、天地的对话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她自然将自我的胸襟与生命的体验灌注到运河文化中,从而赋予运河以活跃的生命和丰富的情趣。相信写作也把运河的丰富与沧桑带到作者的灵魂里,从而也增加和扩大了作者的胸襟与气度。这种运河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往复与回响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沈小玲散文的美之所在。她用心灵创作,用赤子之眼看世界,用自己与写作对象的深入交流、绵绵情感来震动读者。

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类的整个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大运河也是如此,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运河上的城市建筑、驿站码头、拦河筑坝的技术、桥与城门、书籍绘画、工艺音乐、美食服饰……色彩斑斓、浩大广阔,在被作家看到和表述之前,就已有了自己的形式,与众多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但要成为“至今千里赖通波”的意象,成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江山,非得文学生命和艺术基因助力不可。波浪翻滚的不仅是河水,小桥流水的不仅是景观,而是携着千古英雄的丰功伟绩和伟大命运的曲折轮回。作者眼中的运河,是已经被英雄业绩赋予了基本形式的风景,这英雄的业绩从夫差延续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命名与保护。正因为作者把运河看作江山的一部分,才能写出一条生命之河从古流淌到今天的庄严旅程,展示出一代代帝王将相、船夫纤夫为梦想奔波的心路历程,为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建档立传;才能得以超越于个体的感受,显示出一种悠远的况味,搭建起文化遗产通往当代生活的桥梁。

展开《运河2500年》,仿佛置身于一树一树的花下,掩卷之时,只见片片花瓣飘落,而千年已过。微云孤岛,时雨景风;鸢飞鱼跃,风神萧朗,这就是沈小玲带给我们的印象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