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家汇藏书楼见证近代文化交流
来源:社会科学报 | 吕慧君  2023年12月14日22:17

十余年前,笔者在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从研究日本文学与中国关系的导师大桥毅彦教授口中初闻徐家汇藏书楼,从此开启了与这里的多年情缘。这是一座藏有近代历史上珍稀日文文献及众多外文文献的宝库,已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于1956年并入上海图书馆,馆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拉丁文、英文、日文等近20个语种,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领域。徐家汇藏书楼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同时也是上海历史沧桑变幻、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实见证。藏书楼地处徐家汇,闹中取静,融合西文书库的梵蒂冈图书馆式样与中文书库的宁波天一阁风格,中西合璧,交映成辉,加之阅览室内复古的仿古铜绿色灯罩台灯的点缀,展现出它独有的古典韵味与民国风情。

徐家汇藏书楼馆藏日文文献

上海图书馆于2001年、2020年分别编撰出版《上海图书馆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和《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馆藏珍稀文献图录》,前者收录日文文献总目41766条,后者收录自十五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文珍稀文献二百余种。如前者所示,1949年以前的旧版日文文献收藏,正是徐家汇藏书楼的特色之一。馆藏的8万余册旧日文文献,其中90%是图书,10%是日文近代期刊,此外还有日文报纸、小册子以及非正式或非公开出版物。其中文学、文化、历史类文献,占书目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这些文献书写和记录中国(上海),反映近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印证近代中日文明交流互鉴进程,在近代中日文学关系、上海日侨史、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都是极具价值的珍稀文献。

尽管《上海图书馆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为馆藏特色日文文献的研究奠定了文献编目上的基础,然而透过这些文献来考察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各种关系的研究未曾开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些近代日文文献中,包含了当年日本人研究、书写、记录上海和中国的重要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目前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处于半湮没状态),通过研究,可以考察近代日本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和认知,确切地把握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以期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加深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媒体、区域国别研究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如此宏大的文献瀚海,我们必须建立起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和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研究目光,还必须在中日两国的语言、中日近现代史、上海地域史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学术涵养。更重要的是,尽管日本学界在对近代日文图书报刊资料的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产出,但其立场都站在日本学者的角度,对于近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中日文人的作品、言论以及文化交流史实,其研究视角及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了解以上学界动态的中国学者在掌握稀见一手书报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文本、史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出中国学者的观点,形成具有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的研究。

透视近代中日文学关系

徐家汇藏书楼的各类日文文献中,日本文学类书籍数量众多,其中不少是日本在沪机构保留的文学读物,加之20世纪上半叶上海发行的日文报纸《上海日日新闻》《大陆新报》《改造日报》以及日本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等日文报刊,可以分析中日两国作家的作品和思想,重新审视中日文人构建的言论空间,还原当时中日文人的交流现场,梳理中日文学团体、中日报刊媒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络,从而更加客观、立体地揭示真实的近代中日文学关系原貌。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1920年代及以后在中国流播较广的日本近代文学作品,比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等作家引据中国文学典故的文学作品和小宫丰隆、室伏高信等评论家的文字。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文本本身,这些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流播经过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次,近代日本众多商人、学人、浪人、记者来华,他们中有的走马观花游览上海,也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城乡各地,还有在上海生活几十年之久,了解中国及上海当地特色文化。他们撰写的大量散文、小说、游记、报告、访谈录以及学术专著,皆为研究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俗习惯之重要文献。内山完造、池田桃川、村松梢风、后藤朝太郎、木村毅等人留下了大量书写上海的作品,不仅体现浓厚的地域性特点,还展现出与日本国内的文学相异的一面。

最后,从馆藏鲁迅、老舍、林语堂、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作家作品的日译本到《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其中涉及增田涉、鹿地亘、井上红梅、鱼返善雄等众多译者,我们可以以此为媒介,开展中国新文学在日本译介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学在近代的外译现象与文化输出,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战胜文化落差的真实一面。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本应平等、双向,通过分析馆藏日文书报等一手文献,可揭示中日文学接触、传播等真实面貌,完整呈现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特质和脉络。

考察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众多与上海租界和在沪日本侨民相关的文献,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上海共同租界法规全书》《上海租界概论》《上海日本人各路联合会的沿革和事迹》《上海居留民团三十五周年纪念志》《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大陆年鉴》《上海年鉴》等提供各类日侨人员事件信息的资料。以此我们可以把握近代日本侨民在上海的具体生活形态,以及他们对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另,对散落在近代日本报刊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报道、史料进行搜集、调查与整理,可填补中日交流史实空白,考证还原当时上海的日本人社会原貌。

综上,以近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中日文化交流史实为主轴,以上海为主要研究地域,可全方位地解读近代日本人对于包含上海在内的中国的认知、近代日本与上海乃至中国的关系。以文献为对象的研究,对当下思考中日关系与文化对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日关系波诡云谲的今天,考察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复杂进程,寻找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内涵,可为把握当今中日文学文化关系,促进中日之间的内在理解,推进当今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徐家汇藏书楼日文文献所见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2022ZWY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