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青年同龄同步同源网络文艺二十年,青春永远在C位
来源:青瞳视角 | 许苗苗  2023年12月05日08:32

青春是人生中最勇于接受变动、面对创新的阶段,青年群体也正是最乐于探索新技术、参与新文艺的群体。以互联网、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为技术环境的网络文艺,不仅仅是新媒介的产物,更是青年群体创造力的展示。我国网络文艺诞生迄今20余年,与当代青年同龄;网络文艺潮流不断变迁,与青年群体文化特征同步;作为新媒介主流人群,青年的爱好与价值观通过媒介反映,网络文艺与青年文艺同源。

网络文艺与当代青年同龄

网络文艺以青年人为主体,它的潮流性、变动性等特点,对于处在人生中情感最充沛阶段的青年来说,具备强大而独特的吸引力。甚至可以说,网络文艺就是青年文艺。

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文艺中最早为公众所识的一类。早期网络中文创作借助邮件群组在北美留学生中传播,1998年台湾博士生网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造就了中文读者心目中网络文学的标准样式。在高校图书馆机房里,早期网络文化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烙印;而随着我国信息工程普及,网吧不仅替代了游戏厅,还用网络小说里逆袭升级的故事直白地道出了小镇青少年的梦想。2008年,年仅21岁的网络作者“我吃西红柿”凭《星辰变》游戏改编创下百万收益;2012年起,年轻的网络作者们更是通过线上连载支撑起“网络作家富豪榜”;2021年,“起点中文网作家月收入超500万”得到证实……

网络文学对青年的吸引力不仅源自故事情节抓人或年轻的作者们令人艳羡,也来自新媒介开放的新型话语权。早期互联网以低门槛吸引大批青年加入,即写即发的互联网上不讲究价值观的灌输和人生阅历的教育,网络小说只要情节吸引人,就能获得关注转发和收益。成名网络作者一度带着些许叛逆自称“草根”,强调自身与传统准入机制下作家的差异,他们“从修车厂学徒到月入百万”“因伤退役后终成网文大神”……互联网以新的媒体技术重新定义文化资本,这些一朝功成名就的神话,是年轻的新媒体对同样年轻的网民做出的许诺。

在创意产业开发的财富和新媒介体系授予的话语权双重吸引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在键盘上敲击自己的故事,也鼓舞同龄人投入其中。网络文艺成为年轻人的领域。发展到20年后,网络已不再是初生概念,但依然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第一批“85后”作者逐渐退后,新一批“95后”作者已成主力。《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00后”是网络创作群体的主要增量。网络一线不缺青葱的面孔,青年一直是网络文学创作、传播的主要力量和主流受众。二十来岁的青年与发展20余年的网络文学同龄。

作为全民阅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艺的青春属性未变,作品面貌直接反映社会大众特别是其同龄人,即青年群体的文艺爱好和审美取向。

网络文艺与青年成长同步

网络文艺一向被视为青春的产物,但青春人群却是变动的。如今的青年与以往不同,他们的创作也呈现不同面貌。近年来网络文艺精品化步伐的加快使之远离低门槛的野蛮生长;同样,如今的作者也不能再用“草根”形容,他们同样年轻有梦想,却具备更过硬的专业素质。

从低起点的废柴草根变成高学历的年轻榜样,新媒介创作者依旧青春,但群体形象却在悄悄转变。据囊括QQ阅读、起点中文网、新丽传媒等网络文艺阅读创作品牌的“阅文集团”统计,其作者具备高学历和年纪轻两大特色。这一表述并不精准,实际上,网络创作人群总体呈现“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年纪越小人数越多”的金字塔结构。这一方面源于高回报产业对劳动力的天然吸引;另一方面说明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媒体教育模式和选拔制度正积极跟进新文化产业,并初步显出成效。

新媒体文艺产业不再是量大、粗疏的亚文化潮流,而成为内部分化、以高端精品为目标的新主流文娱。在强竞争和高回报之下,坐拥“大神”封号、拥有财富自由的胜者,已经不再只靠韧性和运气,专业训练、媒介素养、学习能力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同样不可或缺。

如今成功的文艺作品绝非一人之功,而源自多方合力:作者提供创意和内容;编辑发现热点策划专题,行业资本、文化政策等外部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作品的市场表现和辐射范围。因此,虽然媒介开放依旧,但网络爆款已不能继续依靠猎奇或套路。这一点在网络文艺产业链原点的网络文学中尤为突出。与短视频的画面和弹幕的文图并茂比较,文学的长处在于以文字调动读者幻想并引发共鸣,需要强调想象的原创性、结构的逻辑性、对社会群体情绪的感应力和对宏观文化局势的领会力。网上多种文艺同场竞技,视觉、音效对注意力的抢夺必然对新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告别感官刺激和瞬间快感,突出文字的独特差异,区分不同媒介感应力,提炼独属网络文学的新特质。

这种挑战同样存在于视频、播客等领域。新的网络创作者不再是凭借灵感所向披靡的勇士,而转变为天赋、学识、激情具备的青年人。他们获得创意写作、编导剪辑等专业知识的装备,善于将自身生命体验与大众共情,以青春的美好带动跨代际回应。

网络文艺创作与青年生活同源

以往认为新观念和新立场孕育新文化,但今天的新文化以技术和媒介表现为特色,在娱乐消费中贡献灵感的“玩劳动”是网络文艺生产的基础。网络文学、弹幕混剪、剧本杀、虚拟偶像等等,于社会而言是新文化,但对年轻人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青年文化与新媒介文化同源。

新媒介文化尚缺传承,有时深度也不够,但它从年轻人新鲜的欲望和创造性探索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能。生于2000年前后的“Z世代”人群成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应用能力和文化适应性极强。在他们眼中,网络与书报、广播、电视等之间并无权力层级差异;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也并非泾渭分明。小说、影视和广播剧不仅有网文、视频和播客等网络对应物,还能在网友的议论和二创中获得新的生命。因此,利用网络终端发帖、直播和游戏,既是网络文艺生产,也是生活、社交、自我表达屏幕延伸。在“Z世代”视野中,“阅读”不必与书本绑定,屏幕能打开更大的空间,数字技术挣脱媒介介质的阈限。屏幕既是终端,又是起点。它背后是知识富矿,新媒体同时担负知识获取、文化传承和时尚娱乐的任务。

网络文艺面貌多元,以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为特色,并随媒介技术发展变化。早期网络流行《读者文摘》体,反映出期刊影响力;其后文学网站兴起,“起点”废柴、“晋江”宫斗则是年轻人改善境遇梦想的投射。近年来,现实生活相关题材成为网上新亮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幻想资源已消耗殆尽,而说明迅速流变的网络文艺敦促新一代青年作者远离因袭,从独特生活中找灵感。如轻松幽默的《大王饶命》主角个性却特别容易得罪人,科幻文《我们生活在南京》则用高三物理知识推导出拯救二十年后世界的设想,《道诡异仙》浓郁的“克味”来自现代异化精神观照下的东西方传说。

生活为幻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年轻人多变的兴趣及时通过数据终端反映,构成网络文艺持续变动的潮流。年轻人对游戏的热衷普及到各类互动App里,成为闯关升级攒积分的基本构架;热门动漫则推进二次元同人创作和cosplay活动;“知乎盐选”由问答发起故事,“B站”轻小说频道里则多见类似短视频的场景描写和配音剧本……网络文艺类型越丰富,就能够越发及时准确地跟上青少年多元的爱好。2023年,男女频热门作品《我在敬神病院学斩神》和《魏晋干饭人》不约而同以盲人为主角,黑缎蒙眼却内心如炬的形象,既为漫改视觉转化预设辨识点,也反映出年轻人脸盲、社恐、怕对面交谈,却乐于暗中观察掌握最新情况的特点。

网络文艺反映青年生活日常、思维模式和有所作为的意愿。广大青年以网络创作投射现实,通过虚拟感知认识现实,在充分媒介预演后回返现实、干预现实。通过自身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介作品,他们展示出独到的现实感受力和社会责任感,表达出更好理解世界、认识生活的意愿。

记录当下就是创造明天。全新媒介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当前文艺环境,影响文艺创作。熟悉新媒介的年轻人用全新手法表达个性化生命体验,创作出独属新一代,又具备普遍共情力的新故事。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评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