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河图》: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素描之一种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王春林  2022年10月11日09:25
关键词:《河图》

最早接触常芳长篇小说《河图》的时间,是2021年的秋天。当时,因为担任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的缘故,我曾经有幸在作品尚未正式出版前就阅读到了一批长篇小说,其中就包括有常芳这一部《河图》。

面对这部长篇小说,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小说标题的特别及其由来。由“河图”二字,我们所不由自主联想到的,便是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河图洛书”。因为本人这一方面知识结构的欠缺,所以这里姑且只能照录百度百科中的相关说法。“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语出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河图洛书’最早收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但从实证的角度确定河图洛书出在某个具体地点,很难找出严格的科学依据。”

尽管未能从常芳那里得到确切的证实,但据我猜测,作家之所以一定要征用“河图”来为自己的小说命名,其原因极有可能与传统所谓“河图洛书”的说法紧密相关。当然,这种关联,无论如何也只能从一种象征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从象征的层面上来说,常芳的深层意图或许是借助于自己笔下的历史故事以探究挖掘中华民族内蕴的某种精神密码也未可知。

与此同时,无法被忽略的另外一点是,“河图”这一标题的征用,也有可能与故事的发生地有关。无论是作为省府所在地的济南,抑或还是距离济南不太遥远的泺口镇,所依傍着的均是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既如此,从绘制一幅转型期历史图谱的角度来说,小说标题的含义也完全解释得通。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转型期的具体所指,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以对封建帝制的终结为显著特点的辛亥革命,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都应该被看作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一个重要历史转型时期。借用李鸿章那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名言来说明这个历史时期,一点都不为过。正因为常芳紧紧地抓住了这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来展开自己的小说故事,所以,我们才更愿意把《河图》看作是一部旨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各种现象进行素描式艺术表现的长篇小说。

尽管说作品的整体叙事脉络比较繁多(原因在于,常芳的初衷或许是试图全方位、立体化地对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做一种全景式的艺术呈示),但相比较而言,由于南氏家族在文本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所以《河图》又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带有一定家族叙事意味的长篇历史小说。某种意义上,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全都是依托于南氏家族的醋园(南氏家族主要经营酿醋生意)而渐次向外辐射展开的,活跃于文本中的南氏兄妹主要包括有大少爷南海珠、二少爷南怀珠、大小姐南明珠,以及她的丈夫,那位身为泺口镇巡警局长的谷友之。三兄妹中,社会政治立场最激进的,是那位身为记者老爷的二少爷南怀珠。南怀珠激进行为的突出标志,就是在武昌起义发生的消息传到济南后,他和一群貌似“志同道合”的朋友,热衷于效仿武昌,在山东济南也宣布独立。用他对哥哥南海珠的话来说,就是:“不过,你肯定想不到,就在今天,在谘议局召开的各界代表会议上,我们共和派拿出了拟定好的《山东独立大纲》。可惜的是,最后时刻,事情却砸在了从北京请来的那帮和平派手里。只差一小步,我们就能跟武昌城那样,宣布与清政府断绝关系,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山东军政府了。”面对弟弟所持有的激进社会立场,对世事有着更清醒认识的南海珠,所持有的是一种不赞成的态度。他的不赞成态度,乃是因为受到了洋太太(也即我们稍后会提及的那个名叫马利亚的英国女人)相关观念影响的缘故:“南海珠低头看着手里的烟斗。情形也完全可能是这样:他们前脚推翻紫禁城里的小皇帝,后脚就变成了那对洋人夫妇讲过的法国革命,断头台上的刽子手们,个个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尤其令南海珠倍感忧心的一点是,弟弟南怀珠他们以“独立”为招牌的那个什么“革命”,甚至一定会影响到他们南氏家族以酿醋为中心的平稳生活。

问题在于,南海珠的反对态度并没有能够影响到一心一意地投身于独立运动的南怀珠他们。到最后,经过一番相互扯皮,一番彼此“讨价还价”的努力,在“谘议局”换名为“保安会”之后,南怀珠他们的独立终于宣告成功。但出乎南怀珠他们意料之外的一点是,宣布“独立”后仅仅过去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曾经的“独立”就被宣布取消了。在“独立”被宣布取消的同时,“在城里一处叫做五龙潭公园的地下密道里,还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爆炸案。”若非南怀珠侥幸地恰好躲在咸新枝的温柔乡里一晌偷欢,这一场爆炸案发生时他恐怕就已经在劫难逃了。

问题在于,在劫难逃者尽管侥幸逃过一劫,但却终归还是在劫难逃。革命者南怀珠尽管在德国领事馆的帮助下,偷偷地溜回到了醋园(“当然,他没有告诉周约瑟,德国人愿意帮助他们背后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他已经说服他们,在城里重新宣布独立前,他们首先要帮助他取得泺口独立。”),企图东山再起,但他根本就不可能料想到,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的行踪在被妹夫谷友之发现之后,竟然会命丧于这个很是有些城府的巡警局长之手。在巧妙设计让南怀珠与冯一德会面后,谷友之先把两颗子弹射进冯一德的身体,紧接着又把接下来的两颗子弹射向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南怀珠:“最后,他打出了第四颗子弹,并将那把枪迅速塞进冯一德手里,让它暂时回到了它的主人身边。”这样一来,谷友之就貌似神不知鬼不觉地成功制造了一个南怀珠和冯一德他们两人相互火并的假象。

尽管没有看到所有这一切的过程,但周约瑟却凭借本能感觉到了巡警局长的过分阴险:“现在,他唯一能记起来的,是二老爷带着热乎先到了他家里,后面,是巡警局长带了那个陌生客人来;眼下,二老爷跟那个客人都死了,只有巡警局长老爷还活着。这是他唯一确定的。他心里慌乱地跳着,拿不准这位局长老爷会不会忽然冒出个歹念头,把他和热乎全给杀了。”此后发生的事实,果然再度证明了周约瑟预感的精准。他虽然又多活了几天,但终归却还是由于巡警局长的进一步设计而难逃意外死亡的结局:“‘一定是火车鸣笛的声音和它喷出的蒸汽,让那两匹牲口忽然受到了惊吓。’车夫周约瑟死去那天,巡警局长谷友之从出事现场回到泺口,对南家花园和醋园里每个询问他的人,都在这样解释。”尽管说关于谷友之一定要杀害南怀珠的心理动机,作家并没有给出直接的交代,但认真想来,巡警局长如此一种作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势,另一方面恐怕却也与他对南氏家族财产潜意识中的觊觎有关。

事实上,只有在目睹了革命者南怀珠的由最初向往独立,到后来宣布独立,再到独立被取消后他自己也命丧谷友之之手的整个过程之后,我们方才能够明白作家为什么一定要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讲述那个带有深邃寓意的“鹅笼书生”的故事。所谓“鹅笼书生”的故事,典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说一个坐在鹅笼里的书生,先是从口中吐出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又从口中吐出一个女人……如此循环往复,意在传达一种人生幻中生幻、命运变化无常的意味。将“鹅笼书生”的典故与南怀珠他们流产的“独立”或“革命”联系在一起,所首先凸显出的,就是南怀珠他们激进行为的某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人生虚无况味。更进一步说,也不只是南怀珠他们的“独立”与“革命”,扩展开来,包括《河图》中所有的那些出场人物在内,他们的人生所具有的又何尝不都是如同“鹅笼书生”一样变幻无常的虚无本质呢?!

然而,且慢,虽然说南怀珠他们“独立”“革命”的激进行为构成了《河图》的核心故事,但《河图》又绝不仅仅只是一部讲述“独立”“革命”故事的长篇小说。除了围绕“独立”“革命”所生发出的那些故事,作家的视野也还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就是对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思想观念进入中国后所引发的中西纷争的关注与表现。

与这一个部分紧密相关的,就是南氏家族的那位大小姐南明珠。因为马利亚身为南明珠在女子学堂读书时的英文教师的缘故,她们俩的关系便日渐亲近起来,甚至干脆亲密到了更像一对姐妹的地步。至于马利亚的丈夫,则是那位宣教士的儿子,正在黄河上建造铁路大桥的工程师戴维。用马利亚父亲的说法,“上帝派他们到大清帝国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把东方人的灵魂从毁灭中拯救出来,而不是奴役他们的身体。”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如此一种理念,所以,南明珠和马利亚她们,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既想方设法救济旱灾,也在泺口建立了一所初级学堂。现代性这一物事及其相关观念,与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西人的进入中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无论是铁路与火车的出现,抑或还是世界理念(“在那张地图上,咱们整个大清国,也不过像片桑树叶子那么大。但那上面,那片深蓝颜色的海水,莫多克先生说那片海水叫大西洋,仅是那个大西洋上,就能铺开多少张这样的桑树叶子。”“他说那张地图上标出的国家,不过是人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地球上很多地方中的一部分。”“所以,莫多克先生总是喜欢给我们说:你们闭上眼睛想想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吧。”)的生成,全都是现代性进入中国的突出表征。

正如读者已经预想到的,面对来自西方的现代性这一物事,国人所采取的是颇为复杂的应对方式。除了南明珠这样理性方式的拥抱者之外,一种是如同周约瑟这样的虽然搞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却出于本能的接受者,甚至于他的名字,也都是拜神甫苏利士所赐的结果。另一种,则是如同来家祥这样的莫名仇视者。在他的想象中,一旦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立马就会磨刀霍霍,不管青红皂白地杀向洋人洋物:“到那时候,他选择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上一众人,先去把德国人正在修建的那座铁路桥给拆毁了,或者干脆到机器局里去,弄上几吨火药,痛痛快快地把它炸烂了。炸完后,再把修桥那些洋人,他们的老婆孩子,以及帮洋人干活那帮男人,全都四脚捆绑起来,扔进黄河里去喂鱼喂虾。不过,那个叫马利亚的洋女人,他倒是可以考虑,把她留下来。他要先睡上她几天,睡疲了,再找铁匠打造上一副铁链子,跟拴狗那样,拴住她的脖子或是一只脚,让她老老实实地教他的孩子们念书。”细细琢磨来家祥如此一种看似无端的“莫名狂想”,我们在其中强烈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毫无理性可言的敌洋仇外心理。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者也许正借此隐喻,虽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当下某些狭隘的社会心理不能不令人警醒。常芳《河图》书写的重要现实意义,于此即可见一斑。

由于篇幅所限,关于《河图》的探讨,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但请注意,文章以上的分析,也仅仅只是抓住了其中的若干重要关节而已。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其他一些,比如文本中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真正可谓是众声喧哗的民间社会的悉心描摹与呈现,以及作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便很遗憾地没有能够触及。对民间社会那毛茸茸的生活细节,且作家意欲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辛亥革命前后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做一种全景式艺术呈示的高远志向,在文本中也有着丰富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