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时代留下西海固的声音 ——评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田鑫  2022年07月13日11:30

以小说写作见长的宁夏作家季栋梁,投身到书写脱贫攻坚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用一部《西海固笔记》,将宁夏南部山区一件件壮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呈现给读者,也将真实、丰富、全新的西海固介绍给了读者。作为他“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也是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在重新书写西海固、重新塑造西海固形象和重新回到西海固三个方面,可谓是用足了力气。

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西海固”是一个地域代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海固文学”旺盛成长,一批作家和作品因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奖项而备受关注。因大多取材自作家贫困的乡土生活经验,西海固文学作品一度被贴上“苦难文学”的标签。如今,西海固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

在《西海固笔记》之中,季栋梁没有回避缺水、贫穷和饥饿这些过去的现实,而是从历史长河中进行梳理,既揭开导致西海固贫穷的面纱,也亮出它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最终将目光聚焦到脱贫攻坚事业上,聚焦到西海固群众身上。整本书重点选取闽宁合作、吊庄移民、梯田建设、扬黄灌溉、劳务输出等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大量资料和数据呈现西海固的变化,最后达到重新塑造西海固形象的效果。

重大事件是季栋梁用来反观西海固变化的一个重要切口,也是他梳理西海固的重要依据。在西海固的脱贫攻坚进程中,吊庄移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谓“吊庄”,是指将一个贫困村庄整体搬迁、安排到一个适宜发展的地方的形象化说法,是宁夏创造的一种扶贫方式。在描写这些大移民前,季栋梁曾数十次到西海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户家中采访,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他还以清晰的思路书写了西海固的交通、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让脱贫攻坚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细小的切口,更有完整的体系。整部作品也因而故事和框架相得益彰,具有了“西海固百科全书”的价值。

在人物塑造方面,书中不仅有林月婵、林占熺等来自福建的扶贫干部形象,还有李志远、白春兰、李耀梅等和恶劣环境作斗争、和贫困作斗争的当地群众群像。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季栋梁自然变换笔法,从不同人物身上找寻闪光点,以人说事,以事塑人,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是一个典型案例的缩影,人和事相互印证,人物形象具体而鲜明,事件真实而有意义。诸多人物的注入,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景式、多方位书写的西海固。

通过众多人物表现脱贫攻坚进程中西海固大地上的变迁与群众受到的精神洗礼,是《西海固笔记》的一个亮点。近年来,表现西海固变迁的作品层出不穷,记者出身的季栋梁以本地人的视角,为众多人物塑形,其间迸发出一种热烈却又朴素的情感,而大量的对话和细节让作品有了时间纵深感,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以第十一章《车到山前必有路》中的《西安》一文为例,季栋梁在描写西海固一个叫西安的地方时,先是大量使用史料做支撑,方言俗语、民俗风情等细节让人进入一种文化散文的阅读体验中,随后他笔锋一转,将重点落在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和扶贫车间上,可谓转化自如,信手拈来。其实,《西海固笔记》中,即便一篇小文章也有时代大背景的体现,每一个现身说法的人都是“新西海固”形象的代言人,他们身上有新的气象。这本书对人物群像的重新发现和塑造,刷新了读者对西海固文学风景、历史风景和现实风景的认识。

《西海固笔记》中有一个故事,一户人家20多年来一直都在四川养蜂,但近几年因六盘山下资源丰富,选择回到西海固。这是该书中一个回归西海固的细节,对应到作家身上,季栋梁也将这部作品视为回归故土的写作。正如他所言,“回归与离开一样,都涌动着一种激情,然而,要在还乡的过程中写出东西来,那就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清醒的状态,这样才能让你的讲述更加准确,更加深厚”。在本书中,季栋梁用拉家常、讲故事的语气行文,仿佛是老友之间的相互问候,但这问候的背后,作品又巧妙地敞露了西海固复杂的变迁过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海固作家与时代同频共振,以时代的气息铺陈文学的底色,而作为其中亮眼的一笔,《西海固笔记》呈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海固的复杂肌理,为时代留下西海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