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苦达岭之路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梁厚能  2022年06月15日14:43

苦达岭,是一条山岭名,也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古村落之名,它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桂塘镇境内的乌龙山大峡谷左侧的山崖之上,海拔在700米至1000米。

苦达岭,是土家语地名,意思是大山下的岭岗。

此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为悬崖峭壁,腹部分布了若干溶洞。人们熟知的鲢鱼洞、石花洞、风洞就在其中。乌龙山大峡谷,被誉为世界溶洞博物馆,其主体部分就在苦达岭之下。

人在峡谷里只能望见巴掌大的一片天,若攀上悬崖,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视野开阔,心胸豁然开朗,天空也十分高远,白云就在眼前飘浮。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对于苦达岭的人来说,有一种别样的体验。向南眺望,可以看见50公里外云遮雾绕的八面山;向东眺望,可以看见40公里外巍峨高耸的洛塔大界;向西眺望,峡谷对面的山崖近在咫尺。

岭上属于高山台地,辽阔平旷,丘陵起伏。在山丘之间的坪坝、缓坡间,分布着成片连块的耕地。因岭上无水源,为把这些旱土改造成稻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曾试图从30多公里外的贾坝水库修渠引水,可修到最后因大山阻隔,隧道无法贯通,半途而废。最后,村民们只好在山头修建了九口堰塘,归积雨水,稻田实现了自流灌溉。

水的问题解决了,雷公田遂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岭上地广人稀,人均田地远高于很多坪坝地区。加之土质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虽然稻谷产量比坪坝低,但品质好,饭好吃,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岭上物产丰富。岭上的大小山头有成片连块的油茶林、油桐林、板栗林、五倍子林、山竹林、松杉林、漆树林、薪炭林和烤烟地等,这些都是岭上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岭上生态环境非常好。每个山寨周围都被茂密的森林所簇拥,其间不乏成片参天古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苦达岭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但因为地势太高,交通不便,过去一直是“苦地方”的代名词。

由于居于悬崖之上,苦达岭过去只有三条逼仄的山路通向外面。山路只够落脚,崎岖难行,稍不留神就可能摔下悬崖,粉身碎骨。不论男女,上下搬运物资,只能背驮,必须手脚并用,攀岩抓树爬上爬下。

这样,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运上山,村民只能使用原始农具耕作。猪牛羊等牲口崽子从墟场上买回背上山,养大后无法运出去变卖,除了自食,别无他法。

苦达岭与坪坝上的集镇和村庄,相距都有几十公里山路。

村民们若要下山赶场采购农药化肥和日用工业品,或销售农副土特产品,附近的圩场,赶招头寨来去45公里、赶湖北百福司30公里、赶桂塘坝20公里、赶老兴场15公里,道路崎岖难行,一天时间大部分都耽搁在路上,常常两头黑。

苦达岭附近的村寨,是乌龙山大峡谷对岸的桃子坪、双景、张家槽等村落。对面的房子、人畜活动都历历在目,对面的讲话声也听得清清楚楚,但彼此见个面却不那么容易。有首山歌对此作了生动描述:

门对门嘛山对山,

隔着峡谷把话讲。

若是想去喝杯酒,

上坡下坎走半天。

曾经这样的日子,岭上人有苦难言,坪里人望而生畏。坪坝姑娘没有几个愿意嫁到岭上来。多少年来,岭上后生们找老婆非常困难。

四周的悬崖峭壁,使苦达岭成为一座孤岛,交通不便成为村里与外界联系的最大障碍和一切苦的根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乡党委、政府就带领村民修建与外界的通道。刚开始听说要修公路,很多村民认为是异想天开。为了增添村民的信心,修路采取“中间开花、倒退修路”的办法。即从山顶往山下修,从村寨向四周突围。其时,修路工地上,鞭炮齐鸣,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山歌此起彼落,以此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人心齐,泰山移,第一条下山公路终于修通了。

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交通建设投入加大,村民们也自发出工出劳,昼夜奋战,通过几年的努力,岭上与外界的道路全部被打通硬化。

如今的苦达岭,是桂塘镇所属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800多口人,散居在岭上的山麓和山堡之上。7个自然寨之间和主要生产路,全部有公路连接,村民间交往和生产出行非常便利。

交通的改变,对苦达岭人的生活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

现在到招头寨赶场,开车只需个把小时,赶老兴、桂塘、百福司等附近圩场,均只要几十分钟。岭下的龙里二级公路改造后,村民进城也更加便捷。

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小路都修通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解除了。村民们在岭上发展林果、养殖、种植、旅游等产业,走上了稳定脱贫之路。老村主任田义方带领村民,以老寨堡为中心,打造了一处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八卦形花果园,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一些村民购买了小汽车,在城里购买了房产。

交通方便了,生活富裕了,坪坝里的,甚至城里姑娘,也愿意嫁到岭上来,岭上的后生,找老婆不用愁了,再也没有人打光棍了。从苦达岭走出去的一些人,也经常回到岭上看看,去体验曾经的乡村生活。

交通方便了,经济条件好了,村民们纷纷将子女送到镇上、城里读书,接受优质教育。近些年来,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先后有百余人考入各类高等院校。其中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大学。

村民田代富,四个子女大学毕业后,分别在长沙市、龙山县城工作。夫妻俩没有在城里享清福,而是回到老家木屋居住。平时打理几亩责任田,种菜、养鸡鸭、喂猪,乐此不疲。每天置身于森林环抱之中,抬头望见明净的天空,沐浴家乡明媚的阳光,呼吸岭上的新鲜空气,过着惬意的晚年生活。

田代富夫妇,是现今苦达岭人的一个缩影。交通的改善,使苦达岭人告别了“苦”字,生活变得像蜂蜜那样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