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独龙族女性命运的文学记录 ——评张昆华长篇小说《不愿文面的女人》 
来源:文艺报 | 程 健  2022年02月09日12:28

彝族作家张昆华的长篇小说《不愿文面的女人》,由中国言实出版社编入“中国政府出版品国际营销平台精选图书·文学书系”,于2021年11月出版发行。该小说于1986年6月在《当代》杂志首发,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单行本,之后多次再版,并曾被改编成电影。本文借着此次重新修订出版的契机,从思想、艺术等层面再次探究其价值。

《不愿文面的女人》讲述了独龙族姐妹阿妮和阿婻成长的故事,从要不要按传统习俗文面,到选择和接受怎样的结婚对象,两姐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在小说中,阿妮和阿婻去边防军驻地上夜校读书识字,并得到了一面小镜子。两个小姑娘看着镜子里粉嫩的脸蛋,美得心儿都开了花!可是,她们小脸上的笑纹还没荡漾到光洁的额头,爸妈已经准备好了文面的必需品,要给姐姐阿妮文面。向来性格温顺的阿妮哭倒在妈妈怀里,由着父亲茂丁和卜松叔叔摆布着,文了面。第二天看到镜子里那张红肿的花脸,阿妮摔碎镜子……

阿婻心急如焚地跟着姐姐。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她突发急性阑尾炎,命悬一线。杨连长和战友用担架以最快的速度送阿婻去贡山县城,走了三天三夜才到医院,并顺利完成手术。阿婻住院期间得到藏族病友达娃母子的悉心照顾。患难与共中,达娃喜欢上这个美丽又勇敢的独龙族姑娘,达娃的儿子顿珠照顾母亲的同时也兼顾了阿婻,两小无猜的年轻人不知不觉间产生了感情。

阿婻病好后,被临时安排在县城的百货公司卖镜子。这期间她结识了独龙族姑娘白丽,白丽作为独龙族年轻女干部,被当地政府选拔并送出来参加培训。离开独龙江到了外面,白丽才发现独龙江以外的女人都不文面,她成了一个人人见而避之的“怪物”,她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跟她一起去培训的恋人,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漂亮的没有文面的姑娘,移情别恋了。双重打击之下,白丽没有完成培训就急匆匆返回独龙江。明知大雪封山,她选择偏向雪山行。大半年后,阿婻返回独龙江的途中,才知道白丽已经遭遇雪崩遇难。阿婻隐约意识到,白丽其实是因为无法改变被文面的事实,而选择了轻生。

阿婻外出治病期间,家里就有债主上门追债。前一年她们的妈妈生病,为了做驱鬼除魔的法事,借了另一个部落首领家的牛。现在人家来要牛,没牛就要娶阿妮抵债。这个首领年纪比她们的父亲茂丁还大三岁,但是古老的部落自有规矩,阿妮再次顺从了父母的安排。作为姜木雷氏的族长,鲁腊顶家境在独龙江流域内算上等了,他娶了阿妮,又想给自己的儿子娶阿妮的妹妹阿婻。

阿婻性格外柔内刚、敢恨敢爱。当得知父亲不顾一切要给她文面时,她勇于跟家庭决裂,逃进深山住到大树上,被父亲发现后逼得走投无路,她宁肯选择从树尖跳下去,以死相拼也不妥协。多亏一直暗中帮她的孟布多老爷爷找到杨连长,杨连长及时赶到,才避免一场人间悲剧。最终,阿婻与顿珠喜结良缘。

阅读《不愿文面的女人》,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是在讲独龙族的故事。在这其中,书写了很多独龙族的习俗,比如强悍的剽牛节,只有猎到野性十足的独龙牛,主猎手才有资格被部落人尊为首领。当然,剽牛节后来慢慢演变为在部落的重大节日里,全部落人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地剽杀一头独龙牛以示庆祝。这个民族的聚居地与外界长久以来处于半隔绝状态,每年都要被高黎山的大雪封住半年之久。

当然,书中写到的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文面”。独龙族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时,用一种拌进锅烟灰的蓝靛草汁,把整个脸画上图案,文成永久图饰。有各种花形,有似蝴蝶形的,也有很难定义的图案,毕竟随着女孩子长大变老,脸上的图案会有变化。实际上,独龙族结束文面,与汉民族结束包脚的时间大致相同。但是这些对于女性的伤害,这些畸形的思想,并不会因为社会整体进步就完全消失。这部小说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今天读起来完全不觉生疏,正是个原因。

小说中还涉及民族交往的主题。这必须谈到卜松和顿珠两个人物。卜松的妻子兰萝人美心善、勤劳聪慧,兰萝的家被入侵的藏族土司烧了,她因为年轻漂亮又没文面被抢走,紧要时刻还是藏族内部的好人解救了兰萝。所以,他坚信要早点给所有独龙族女孩文面,以防她们被外人抢走。妻子得到解救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还育有一子。一天,兰萝背着儿子上山找草药,结果一去不复返。卜松寻找了两天,只找到兰萝的衣服和背篓,旁边是一处新土堆。兰萝的死、儿子的失踪让卜松更加没有安全感。他孤身一人留在离兰萝遇难处最近的村里,族长茂丁在自己家分给他一间房屋。一直到顿珠再进独龙江找阿婻,卜松才知道,当年仗义救了兰萝的人叫格桑,从事跑马帮的营生。有一年,他在途中正巧遇到被老熊袭击了的兰萝。他安葬了兰萝,带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当时他并没有认出救的是谁,因为兰萝已经文了面,而且被老熊伤得面目全非。他把兰萝的孩子抱回家交给妻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养大,就是顿珠。卜松和儿子的人生经历就是独龙族与藏族之间过往历史的隐喻,复杂纠结。

书中还借一个传说表达民族团结的主旨。根据传说,藏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本来是四个兄弟姐妹,为了学本事,他们才离家出走。由于大雪山的阻隔,他们就变成了四个民族,但他们在远古时代都是同一个祖宗,亲密地生活在一起的,就像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一样,在一个地方发源,被几座雪山分开了。不过,这种分开也只是暂时的,最后,它们还是在大海里亲亲热热地相聚了……这个传说靠各个民族口口相传,靠不同语言代代心授,靠种种山歌交流婉转,再从口语到文字,从没停止。这是作者最想说、最希望达到的境界。

《不愿文面的女人》有着巧妙的结构。小说写阿妮、阿婻的故事是顺时序,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陆续长大成家。写卜松的故事是倒序,先写他千方百计要帮茂丁给阿妮和阿婻文面,再交代他变得如此偏执的原因。解放军初次进独龙江,给了当地人一些红糖和盐巴,在物资极度缺乏的当时,这都是极为珍贵的好东西,可是年轻的卜松把他得到的那部分分享出去,沿途见者有份,最后仅剩的一点连盒子都塞给救了兰萝的人。这样的安排既明写他的乐善好施,又巧妙地把“信物”——那个盒子文有氏族图腾——交给恩人,为日后找到儿子做足了铺垫,真是轻巧处见功力。

再看人物的名字,格桑、达娃和顿珠,一听就是藏人,而非独龙族人。再看他们的饮食:格桑刚在火塘边坐下,达娃就给他端来了一碗酸奶,打了一罐酥油茶,接着又拎来了用麂皮袋装着的香喷喷的糌粑面……都是传统典型的藏族饮食和生活场景。作者对自己书写的对象严谨缜密、一丝不苟。当然,也有一些细节存在瑕疵,比如白丽留给阿婻的信。白丽和阿婻都是靠边防部队的夜校才认识几个字,也许白丽有工作经验,到过自治州干校学习,又被恋人伤害过,能写出这样有深度的信。但是让当时的阿婻理解就有难度了。因此,用词上可以再考虑更加切合人物身份一些。

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最深刻的道理,这是很多作家所追求的写作境界。张昆华的写作,无论是《白浪鸽》《蓝色象鼻湖》还是这部《不愿文面的女人》,都没有使用艰深难懂的词汇和语言。《不愿文面的女人》中的语言像独龙江流域的大自然一样天然却又美轮美奂。比如形容县城百货公司里的购物场景:“藏族姑娘买彩虹一样的腰带,傈僳族姑娘买白云一样的银饰,怒族姑娘买瀑布般飘动的长裙,纳西族姑娘买绣满了星星和月亮的披肩,汉族大姐姐喜欢买那逼真得能招引蜜蜂的塑料花戴在头上……”比如描写阿婻跟小伙伴去山里找野菜时的自然风光:“野茅花像一片片彩云,飘浮在茫茫林海的绿色树涛之上……独龙姑娘们,就像刚刚迎来春天的蜜蜂,被野茅花溢光流彩的姿容所吸引,纷纷到森林里去了……”就是他们日常的对话,也是编织得像山歌。正是用这样的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才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温度,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