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面向新时代的志愿文学
来源:文艺报 | 曾镇南  2021年11月22日08:09
关键词:志愿文学

2017年10月,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起了主题为“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的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征文启事在中国青年报、文艺报、阅文集团网站等平台上甫一发布,应征作品即如春潮泛起,持续不断。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以广大青年志愿者、青年文学作者为主体的投稿者,热情地寄出了3000余份稿件,体裁遍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等,评委们在翻阅、检视这些优选出来、已印成稿本的作品时,都很兴奋和感慨。兴奋的是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有了首批焕发着青春朝气和生活色泽的收获:这是从近些年来全国青年志愿者方兴未艾的志愿活动生活之海上采撷到的跳跃的浪花,它在阳光下反射着生活的、诗意的、感性的光辉,呈现着银子一般莹洁温润的波光,让人感到清新、刚健的力的冲击。感慨的是,与一般的社会、文运的观潮者普遍感觉“文学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进入退潮期”的估量不同,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学爱好者中,蕴藏着从事文学创作、追逐文学梦的极大的积极性。一经发现、动员、组织,就会被触动、激发出来,以群体的合力酝酿而成一种文学氛围、文学精神的气候。大家欣喜地感到:志愿文学,尤其是青年志愿文学,是向着新世纪、向着未来的文学,它是大有希望的!

已经征集到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志愿文学作品,经过反复打磨、润饰、提升,最终结集出版。有些较成熟的剧本,还组织了二度创作,使之呈现在舞台上,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这也是2017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志愿文学”论坛上已经提出并确定下来的共识:“志愿文学”是对社会负有特殊的职责、富于时代使命感的文学。它是广大青年志愿者通过自我审美力的修养和践行达到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而真正的文学的创作,美的创作,灵魂的创作,需要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反复打磨,勇于把作品推向社会,经受读者的接受和阅读,得到大众文学生活的试炼。这也是这些作品终于结集出版的缘由。

2013年,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从那以后,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又提升到了更加社会化、更重践行性的阶段,也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构建、文化内涵的培育。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文化的涵养予以关注,多次给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志愿服务的基层践行者予以鼓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汇聚共识,渐渐形成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历史传承和现实感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也使“志愿文学”固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扬光大,志愿文学作为一种参与“灵魂的创造事业”的精神文化品质得以提升,也在广泛、多样、创造性的践行活动中得到实现。志愿文学的灵魂,更加清扬、丰润、厚实。

就“志愿服务”文化的精神层面而言,它属于社会文明、公民道德建设范畴,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环节;就其践行性的可及物、可操作的物质生产层面而言,它的突出特征是以立为本,久久为功,要聚焦老问题和新挑战,拿出建设性的实招硬招,使服务文化建设制度化、风尚化。有的同志提出,志愿服务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行为。从“志愿服务建设”的提出和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看,这样的看法也是不无道理的。看来,我们培育出来的志愿文学之花,也只有附丽在深植于厚土的茂盛乔木上,才会有更加健旺的生机和更加瑰丽的光彩。让我们以坚实的建设者的步履,去扶植养育志愿文学的花树吧!

最后,我想请大家一起欣赏这次志愿文学征文最早收到的作品之一——麦笛的小诗《昭觉土豆》。这是一首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的小诗,它无意中成了广大在地母怀抱里工作和成长的志愿服务者的绝妙的自画像:“这里的夜那么黑、那么厚/所以昭觉出产月亮/也出产土豆/大凉山是大土豆/小凉山是小土豆/更小的是/小学校里的阿依木呷//月亮哺育星辰,大路套小路/乌斯河连美姑河/每根藤蔓下都结满了土豆/每个土豆都朴实得让人心疼/嫁接进山来九个月了/志愿者周黎说,自己也变成了土豆/因为在川大读了研究生/所以才叫马铃薯”。这是一首感情纯朴、凝炼的抒情诗。纯净清越的诗的意象里,蕴涵了一个叫周黎的志愿者的故事——几乎无事的故事。他到凉山彝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去参加支教(也许还兼扶贫)工作。九个月过去了,嫁接进山来的土豆蔓延遍及大小凉山每一条山川沟谷,每根土豆藤蔓下都结满了土豆,山在感觉中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土豆,沟沟壑壑的河流,层层迭套的道路,都布满了土豆蔓延的踪迹;月亮和星辰看得像了土豆,小学校里那个叫阿依木呷的彝族小朋友也被疼爱成了最小的小土豆,而那个心里满贮着土豆,感觉“每个土豆都朴实得让人心疼”的志愿者周黎,被“嫁接”进了凉山后,因为心的变化,因为情的迁移,更因为爱的投注和牵挂,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土豆”,变成了凉山山区里的土豆,昭觉土豆。于是在一个“那么黑、那么厚”的夜里浮想联翩,仰望夜空,感到了自己变成土豆之魂的飞升,溶入了月亮和星辰……告别了这段志愿服务生活,在川大读了研究生的周黎,在诗的联想中颢然醒来,才感觉已经一度溶入自己身心的亲昵朴实的土豆之名,它的理性的、确然的学名乃是马铃薯呵。这不无自我调侃意味的细节让人想到,昭觉土豆也好,别的什么地方、什么作物也好,不过是一种诗的意象,它追求的普遍性,它达到的概括程度,不过是所有的大地之子走向社会必经的一种试炼。志愿服务是一个有大格局、有民胞物与情怀的志士仁人必上的人生一课!最朴实浑厚、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豆形象,与最清纯莹洁、放射着盈盈清光的月亮倩影迭合在一起,构成了厚重与轻扬并存的诗的圆满意象。一幅志愿服务者的自画像就这样出现了,一面清扬挺立的志愿文化精神之旌就这样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