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张坤  2020年12月28日15:2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之“本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泽被后人。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一项新的文化使命担当。

中国青年报社(含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也把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作为努力实现新型主流媒体的一项使命担当。12月4日《中国青年报》全媒体推出“文化强国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话题,就从海内外和全景式视角关注了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外文化故事的现实性和急迫性。但是我们与应该担负的能力和本领相比,深感差距还很大,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关心,共同担当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传承与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相结合

向中外青少年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成为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传播重点。

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有着与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的重要契合点:

一是实事求是、唯物辩证、当下契入,修身齐家、尊重人性、变革常新、知行合一,向上向善、知足少欲、大同理想——而这些,恰是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中国的几个重要文化原因。

二是将“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以开放包容为怀、以平常生活为源,“中”度而不偏,日用而不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照耀下的“德”:个人之德、家庭之德、公民之德、国家之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中打造传世精品。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更多增强人文关怀与现实观照的结合度,增强青年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依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全媒体优秀精品创新创造、分发传播的各个环节。

12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全媒体专题报道“文化强国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多维度,阐述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达到更好共同分享、有效推介中华文化的目的。比如让年轻人讲述“可触摸的中国”,打破“脸谱化”的符号、把文化从博物馆里请出来,文化事业不是“霸总”“甜宠”的堆积,等等。

二、让优秀中华文化真正融入学习成长和工作生活过程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加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首先要在当代价值上做深入挖掘,所谓传统文化,只是在历史上有代表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在现在和未来继续产生影响,能够在文化内容的传播条件、受众和方式上与时俱进,能够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能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文化多样性同频共振,这才是传统文化真正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中提到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3项内容,就是传统文化最持续的影响力所在,为我们推介中华文化找到了最直接、最精准的着力点。

近年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推出的13期“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累计4亿人次参加学习,与“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相结合,产生较好反响。

高校思政课的8个“统一”,也应该完全融入推介中华文化的全过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比如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自2018年起已连续开展3年。该活动发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参与,“传承的力量”已成为青少年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平台,成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线上线下宣传主阵地之一。

三、强化“内引”同时还要强化“外联”

今年的抗疫再次显示了重构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传播中国声音,树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大宣传观”,打破“西强我弱”舆论生态,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特别是有效分享传递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理念。

从当前的形势看,应抓住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活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强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建设,同时还要打造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国际传播互融互通媒体集群,特别是注意发挥社交媒体的独特作用。

比如今年以来中央主流媒体普遍加大了海外特别是对欧美国家的推送力度。抗疫期间,中国青年报社借助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形成的独特青年国际交流渠道等优势,与团中央国际部承制了9期“全球青年抗疫行动经验分享会”,生产相关内宣外宣融媒产品并推广传播,和各国青年组织分享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有力地传出中国声音,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此外,中国青年报社还深度参与团中央国际部重点项目“此时此刻”全球青年抗疫故事征集活动及其内宣外宣工作,打造了《亚洲正青春》MV等一系列国际化产品。从国际和对外开放角度展现中国“十三五”取得的成就,主动讲述中国故事,中青报全媒体推出《跨越山海,中欧班列为沿线各国注入“抗疫功能”》《沉甸甸的获得感——两位中国旅欧青年创业者过去这五年》等国际新闻报道。

强化“内引”的同时要强化“外联”。当前尤其要重视“精英”对话与“草根”交流并重,特别是中国生活与“Z世代”同伴成长并进。

“Z世代”是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全球“Z世代”的26亿青少年有不少共性特点,如数字化生存、结构多元、价值多元、关注多元,真实表达自主奋斗、愿意关注超越自身的人类命运,更关心的是“体验”,同时也更节俭,更重视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更重视平凡的荣耀,等等。

如果我们回到年轻人自己的成长环境,置于向上向善好活法的“中国生活”“青年故事”,然后再找到代际之间人性的共通点,和他们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中外“Z世代”的青少年之间能够通过相伴成长、加深沟通交流,挖掘利于共同成长奋斗的价值和服务,中华文化的推介意义重大。与此相适应的,不仅有从形式到内容,而且有从渠道到平台的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创新。

中国青年报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从专注于国际资讯向国内传播(内宣)发展为“双向国际传播(内宣外宣)并重”,从专注于新闻报道的新闻人发展为致力于青年外事、民间外交、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和使者。例如3月上旬《青年参考》推出的中英双语融媒产品《暖歌唱哭中外网友 21国青年给中国加油》融入了多媒体元素,形式新颖,其中的歌曲由团中央国际部提供,通过21个国家的108名青年领袖及代表为中国唱响“暖歌”,表现各国民众对中国战疫的支持。

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华文化故事,需要全方位、多角落、多方式,全域化、动态化、立体化,形式活泼、精准发力、多管齐下,可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可以推动构建全球客观理性的“中国观”,推动创新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改善国际认知环境和氛围,通畅自然地推介中华文明、中华制度、中华成就、中华生活,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