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儿童文学改编再审视
来源:文学报 | 曾芳  2020年10月23日08:55
关键词:经典改编 经典

文学的改编可以是跨体裁或跨媒介的,如童话改编成图画书、动画片或电影,也可以是跨目标读者群的,如民间故事的儿童文学改编。虽然真正为儿童创作文学的历史始于近代,但是儿童文学的资源却是广泛而悠久的。无论是《西游记》还是《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它们的趣味性对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儿童阅读、理解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直接让他们阅读这些原版的文学经典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改编是儿童文学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是19世纪格林兄弟和贝洛的改编,产生了儿童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童话作品。日本学者上笙一郎也将改编儿童文学归为儿童文学形式之一。特别是对文学史经典作品的改编,能够充分利用世界文学资源,成为现有儿童文学的有益补充。此外,儿童文学的改编还涉及到儿童教育的问题,课程标准也是儿童文学改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面对数量庞大、良莠不齐的改编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改编的研究明显滞后。而惠海峰的《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正当其时,是儿童文学改编问题的突破性成果。

该书梳理了西方对18、19世纪英国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情况,从宗教、儿童观、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改编的社会因素,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考量了改编的叙事标准,并通过中国和西方儿童版改编的对比,揭示了国别、文化差异对改编的影响。研究整体上体现出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

《鲁滨孙漂流记》问世后,一版再版,改编、仿作版本不胜其数,形成了 “robinsonade”(鲁滨孙式的故事或荒岛故事文类)。对于改编研究来说,其难度首先来自版本的耙梳和选择,只有在全面把握改编版本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版本,才能把准其儿童文学改编之脉,分析其利弊。在这一点上,《鲁滨孙漂流记》具有代表性,研究中涉及到的其他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作者从主题、文字、插图和影响力等多方面立体标准选择典型版本,力求呈现其改编全貌,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课程标准纳入考量是该研究的一大亮点。新世纪以来,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各国陆续制定、更新了各自的课程标准,其必然影响到改编作品。作者以中、美两国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语境、意识形态考虑、教育导向下的改编规律如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指挥棒作用。而且,这种对比并未止于文本本身,还扩展到了习题部分。实际上,作为副文本,阅读材料的习题更能体现出课程标准的不同理念对改编版本的要求。

该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将认知叙事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研究。思维理论着重于探究人的大脑对他人思维的感知,认知叙事学则研究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叙事体现这种感知,如何通过阅读训练读者的这种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读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儿童读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时至今日,儿童究竟是否需要阅读改编的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学界对这个问题仍然有不同看法,但是各个国家大量的经典文学的儿童文学改编版的存在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有的儿童文学仍然无法完全满足阅读需要,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在客观上助推了儿童改编版的产生,来自家庭和出版社的实际需求……多方的复杂因素促成了如此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改编版本。就改编本的阅读来说,好的改编本会将读者导向对原著的向往和敬畏,在阅读原著后会产生更深刻的阅读感受,而糟糕的改编本则会败坏读者的胃口,提前打消了读者对原著的好感。因此,厘清改编现状、分析改编得失,提出适切的儿童版改变原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惠海峰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