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品—— 王松长篇小说《暖夏》改稿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09月07日14:33
关键词:《暖夏》 王松

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流淌在刀尖的月光》《燃燃的月亮》《春天不谈爱情》《烟火》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自选集《阳光如烟》《双驴记》《猪头琴》《王松作品集》(四卷)等。  

 

9月4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品《暖夏》改稿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处长胡友笋,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君毅,天津作协党组书记李彬出席会议。梁鸿鹰,施战军,白烨,孟繁华,柳建伟,刘琼,路英勇,张亚丽,徐则臣,刘昆,兴安等评论家、学者以及《暖夏》作者王松、责编李兰玉参加会议。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主持会议。

还未正式出版的影印本,白色封面印着几个字“《暖夏》,王松”。厚厚的374页,是脱贫攻坚的故事,也是一个村子历尽岁月冲刷的人情风物,经年变迁。改稿会上,大家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对《暖夏》进行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及建议,在肯定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对作品提出了更高期待。

写活人物,才有故事

不少乡村振兴题材的文学作品容易陷入固化模式而流于俗套,阅读《暖夏》,超出了白烨之前的想象。“这个作品让我意外,是故事化的将你自然带入的体验,能看出是王松小说写作中一部用心用力的作品,同时也是扶贫攻坚题材比较好看和好读的,这个很难得。”白烨认为,小说中通过北金坑、南金坑两个村长的暗自较劲,写出了当下农村现实中很多鲜为人知的情况,是农村生活的写实、写真,作品超出了脱贫攻坚意义本身。同时让白烨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农村年轻一代的成长崛起,以及之后对过去老一代继承与超越,形成了自然的历史衔接,“这样的矛盾,这样的沟壑,我觉得把新人精气神,新追求写出来了。”在人物塑造方面,白烨给出了建议,村长之外的这三个新人形象可以着重塑造,让他们更加鲜明。

小说里三个年轻人也引发了刘琼的阅读兴趣,她提出,金尾巴这一角色的性格转变稍显突兀,可以再细致铺陈。《暖夏》能看出作者王松的独特风格,刘琼说,“王松很自信,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学风格融入到整部小说中。很多人在写主题创作时很容易把自己的风格丢了,自己被这个主题给吃掉了,王松恰恰没有,他用自己的风格将主题融入进来。从某些方面看,这也是一部文化小说。”

抓住乡土的味道

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暖夏》是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小说,得益于王松的文学基础和丰富写作经验。“一河两坑”是小说展开的具体环境,具有历史感的文本设置,显示了王松在结构设置上的巧妙之处。两个村长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从恩恩怨怨到握手言和,是与人的和解,也是与生活的和解。

孟繁华说,《暖夏》对两个村脱贫致富的抒写,摆脱了当下流行的写作模式,超越了运动式的新闻体,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小说不止是写物质层面的脱贫,更写了人与人情感的变化,作品是具有文学性的。王松曾创作以天津文化,尤其是曲艺文化为主的长篇小说《烟火》,可以说是一部市井烟火中的“平民史诗”。孟繁华认为,作者将个人经验,或者过往的文学风格多少带入到了当下乡村生活的写作,可以进行调整,突显乡村生活质朴的农耕社会。梁鸿鹰也在小说叙事节奏和语言方面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建议。

《暖夏》修订完稿后,将刊发于《人民文学》,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社长路英勇在小说中读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就是天津周围的乡村发生的事情,人看了不觉得是北京周边,也不觉得是山东周边。”在故事发展上,路英勇认为推动情节的一些线索和细节可以更加丰富多元。

文化传统是掘金石

《暖夏》是写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但还是有很多新鲜的主题元素。施战军指出,乡村过去形成的历史渊源,包括自然状况,人际关系,土地风俗,甚至两村之间的争斗矛盾,在时代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能够看到鲜明发展变化。很多青壮劳力,比如小说中的二泉、茂根等等,外出打工,后来家乡召唤他们,这群年轻人的回流,也是当下时代乡村所发生的迁徙现象,这种迁徙将城市的观念与思想带回乡村,形成了独特的新的乡村文明。施战军建议,讲“南北两岸”的说法换成“河东河西”,既有历史韵味,又能体现出乡土味道的亲切与自然。

阅读《暖夏》时,徐则臣没有任何障碍。“我看这个小说的确是在阅读上特别有快感,无论是开头文化味比较浓一些的情节,还是后面故事节奏比较快的进展。”小说开始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像糖葫芦,一个个串起来,徐则臣比较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我觉得可以稍微在前面勾连一下,或者埋一下附笔,而不是把人物变成一个牵线的木偶,机械行动,这样更具有合理性。”

小说里有浓厚的文化情感,徐则臣说,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少提到文化,而乡村中的文化传统实际在脱贫攻坚重大工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非常重要。《暖夏》里传统文化一下子被激活了,而且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少同题材小说中没有关注到的一点,这是我很喜欢的地方”

整个扶贫的难度,攻坚的难度,不仅要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人性上也会有相对多面维度,徐则臣认为这点上作品可以多注重一些。

改稿会上,柳建伟、张亚丽、刘昆、李兰玉分别从文本细读、影视改编、题目设置、语言艺术等角度对《暖夏》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建议。

邱华栋在总结讲话时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进行了十余年,扶持了大概近八百个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文学的笔墨为人物画像,为时代立传。中国作协创联部与《人民文学》联手推出精品作家与作品,为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搭建了更广阔与专业的文学平台。

邱华栋说,王松是天津的重要作家,文学创作勤勉,也很有水准,自己还曾经专门在本子上列过王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作为首次举办的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作品改稿会,此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聚焦脱贫攻坚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兼具乡村实践的现实性与文学审美的艺术性,经过改稿会的建言献策,《暖夏》能够在王松的精心打磨下更具有乡村脱贫攻坚的文学价值。

王松是知青,后来在自己插队的地方挂职,但是自己很茫然,面对乡村,不知道要写什么。“我挂职三年,挂职三年之后我要写什么呢,我一直不知道。直到后来有一次《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他说,你插过队,对农村又了解,还挂过职,这么好的经历适合当下脱贫攻坚创作。这下点燃了王松所有的乡村经历,他向中国作协申请,将自己的定点深入生活放到了插过队的天津市宁河区与江西赣南。

《暖夏》分为朱卷、兰卷、荷卷三部分,每一卷对应着一个主要人物,分别是二泉、茂根、金尾巴。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暖夏》?王松说,夏天,是一个客观的季节,暖,是主观的人的感觉和人们共同营造的氛围,就是我们的脱贫攻坚,对农民生活,包括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心与关注。《暖夏》的暖,意义是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温度不断升高,人们的热情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乡村的面貌也越来越丰富,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