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理性看待中国童书“走出去”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何勇海  2020年03月11日08:02

不久前,中国原创童书《白狐迪拉与月亮石》(接力出版社2019年版)被列入英国《金融时报》“2019最佳童书”。《白狐迪拉与月亮石》的成功绝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文学和图画书走向世界。在博洛尼亚书展、法兰克福书展、阿布扎比书展等国际书展上,中国童书出版企业的展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展商。

一篇《中国童书,赢得国外小读者》的报道因此说,“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到如今量质齐升、版权输出至众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童书的创作和出版备受瞩目”;“通过多渠道、多模式的中外合作,许多高质量的中国童书走向海外,中国童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实际上,对于中国童书“走出去”的真实状况,我们不宜盲目乐观。这些年,屡有从业人士掩藏不住深深的忧虑:我国童书出版市场欣欣向荣,却掩盖不了对进口依赖性较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

说实话,这些年受国内儿童和家长普遍欢迎的优质童书,多数还是引进的海外童书,或是经过我们加工的“中西合璧”类童书。有数据显示,中国原创童书与引进版童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7。尽管我们一直追求让童书“引进来”与“走出去”达到平衡,但是,在众多出版社都在主攻童书、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态势下,为快速抢占市场,很少有人愿意好好创作、打磨自己的精品,而是热衷于引进,经过简单“勾兑”就投向市场。在这种群体行为之下,童书引进数量就长期远大于输出数量。

此外,缺乏优质原创人才也是国内童书原创不足的掣肘因素。一些出版社表示,做原创童书就是赔钱买卖,版税加上印制费差不多占到总定价40%,网络销售折扣又低。有数据显示,在各年度童书畅销排行榜中,鲜有新书,基本都是出版两三年、四五年甚至更久的老书。新书入榜难也打击了优质原创人才的创作积极性,除非是国内知名或稍微有点名气的童书作家,一般原创作者往往会因“耗不起”而流失到其他创作领域。

多年以来,我国童书也存在着选题重复、跟风模仿、同质化出版的问题。有报道称,在网络书店搜索“大卫·科波菲尔”,显示有超过2000种图书,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版本至少百余种;而长年热销的四大名著,则有将近2万种图书在售。经典读物存在重复、跟风出版,其他童书也存在类似现象,只不过大同小异,或模仿,甚至抄袭。有报道称,在网络书店搜索《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会出现《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父母不是我的佣人》甚至同名图书等10个不同品种。

可以说,对进口依赖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是我国童书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出版社与创作者面临的原创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等问题也同时长期存在。因此,理智的声音认为,中国童书出版要完成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从相关部门到出版社、创作者等,都要围绕种种问题,切实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扶持童书原创,注重培养创作人才,为童书原创提供充足的发展后劲,这样才能更多地振兴原创,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