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竹林深处

来源:解放日报 | 张滢莹  2020年02月20日07:46

这似乎是某种理想化的古装电影场景——山不高也不险,绵延起伏,如墨绿深海表面泛起一个个细碎波涛,波涛本身也在滚动,细细俯瞰打量,是风催着密密的竹梢前后摇曳。天气冷了,那绿便有了倾尽力气的意思,一重重、一层层地暗去,平和而温凉。

山的褶皱处,往往藏着路。那些曾经以履和屐一个脚印覆着一个脚印踏出,再由村民篓中的卵石、驴子背上的石板砌成的小路,如今都成了古道。

站在萧绍古道入口,一眼望进去,竟生出种不真实感。拳头大小石块铺就的主路一路蜿蜒入山,视线尽头似是一座古旧竹栈台,让人恍如隔世。回到眼前,脚边路旁旧有的溪水通渠中,落叶稀疏铺陈,细碎阳光照射下,苔痕掩映。太阳其实很好,但一旦踏上古道,却再寻不见了。不因为别的,只是竹林幽深茂密,阻隔了光线和外界一切嘈杂的声音。

沿着缓坡拾级而上,碗口粗的毛竹依着山势向古道两边铺展。靠近路边的不少竹子,根部仍是从笋壳中挣脱而出的姿势,笋壳贴着地朝外翻卷,枯萎干裂。这样的竹子有一种独特的青碧颜色,伸手摩挲,坚硬里有一种仍在生长的润泽与韧劲,是蓬勃的生命力。春天里,入口处一大片地势平缓的竹林里会举行挖笋活动,远近的人都会来挖。年轻人靠眼力和速度,年长、有经验的只是信步闲走,走着走着突然停下,脚底板蹭蹭以作确认,锄头沿着脚印一挥一个准,方才冒尖的嫩笋一会儿就装满了箩筐。那么,这些蹿了大半年的新毛竹,大概都是幸存者了。也难怪长势那么好,满满的求生欲呀。

竹林总是让人想到武侠片,太多的武侠电影和竹有关。1971年,《侠女》里幽静萧瑟的竹林里涌动着的,尽是“阶前疏叶强来风”、山雨欲来的武林锐气;2000年,《卧虎藏龙》里如水墨长卷一样飘逸翻飞的林间缠斗,说是两个侠客,更像竹梢上一对白鹤,恩怨情仇皆在君子的隐忍间销蚀,恰似“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到2004年的《十面埋伏》,竹林成了凌厉的修罗场,虽然依旧试图阐释着某种俊清意境,但审美总有些勉强提着口气的意思;再到《绣春刀Ⅱ》《夺镖》,又是一路诗情画意中藏着刀光剑影的森然杀气,如此,竹林几乎成了近年武侠电影的“标配”场景。本想说,难道武侠导演的审美如此趋同?再仔细一想,或许还是因为写意又坚忍的竹子,本就是侠客的风骨象征。在光影效果上宜动亦宜静,无论是明亮还是幽暗,都别具一番滋味,竹林又在江南常见,随处可以取景,难怪屡得武侠电影的“青睐”。

这么瞎想着,走到了亭子,才发现并不是竹制,而是木梁薄瓦,支撑的柱子下垒起半人高的围墙,都是用铺路石叠的,石块间的缝隙密匝匝地被青苔填满,一横指高的葫芦藓生出几蓬,细小音符那样颤巍巍悬空斜插。据说葫芦藓是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演变的明证,有葫芦藓的地方,总是离水不远,可见古道虽逢枯水季节,湿度却不低。凉亭外横梁上挂一块斑驳木牌,上书:新凉亭。从时间上算,凉亭的确是新的,修葺了没几年,样式却修新为旧,与周遭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古意盎然的纳凉休憩之所。

凉亭向前,道路渐窄,林子更加幽深,树木的种类多了起来,砌路的石块也粗犷起来,拳头大,香瓜大,块块累叠。路边有枯井一口,称二百步古井。竖着块指示牌,说从前山上有座小小的庵房,只住三两尼姑,吃用的水都从这里挑上去,恰好二百步路程,只是后来井枯了,庵也就渐渐没落了。

自这里开始,山路几乎是数百年来山人赖以通行的原路了。

明朝以来,这条路就是贯穿柯桥夏履镇与萧山进化镇之间的必由官道,窄长十里,以临近山顶的坎坡亭为界。旧时夏履人背着自制的竹制品,经由这条路去进化叫卖,换点特色酱油之类的日常用品回家。新中国成立前衣食不饱的年月,贫寒人家生下孩子却无力抚养,趁夜里孩子熟睡时裹足衣裳放在背篓里,也是走这条路,送养给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人家。月夜未免寒凉,四野荒寂,唯有一行人沉重的脚步,和竹林深处被惊扰的小动物窸窸窣窣逃窜的声响。孩子在父母背上酣睡,全然不知再睁眼,人生就要重新活一遍。

不远的高处,路边横着块一人半高的山石。站在石头上回头看,是旖旎山景之间半露的村庄——从这里,能看到莲东村施家坞的大半民宅,石头便有了个充满寄望的名字:望娘石。

被送养的孩子成年以后知道自己的身世,有些想要找亲娘,走到这里时却往往止住了脚步——一边是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养父母,一边是无奈送养的亲生父母,孩子心里自有分寸,也有了选择。站在石上,顺着养父母手指的方向,辨识村落中哪一片瓦顶属于自己曾经的家。认真盯看许久后,随着大人调头回家。

这样的悲辛,早就成了往事。如今,古道成了游人健行的步道,一路分布着不久前拉力赛时给队员们加油鼓劲的小彩旗,怀着雀跃之心率先攀至顶端的,会遇到一座名为坎坡亭的小小凉亭,形成柯桥与萧山的分界。即使现在有了绕山而行的车道,据当地人说,驱车从这儿到萧山,有时还不如从古道步行来得快——可见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山中开出的路,总是最节省脚力和路程的。

地方志中,这座山据说也被称为“看破岭”。山岭中有寺庙,自然有“看破红尘”之意,但人们都说,处于此山此景中,尘世烦恼本就不足一提。何况一路在竹林的凉爽荫蔽中攀爬,到达坎坡亭时却再无遮拦,眼前豁然开朗,阳光倾泻而下,照得人周身暖意融融。坐在凉亭稍歇,风过,叶摇,若有若无的草木香气渐渐升腾起来,嘴里念念有词:坎坡,看破——平素积蓄着的愁绪,不知何时全都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