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抗瘟疫的沧桑往事

来源:文艺报 | 咏慷  2020年02月03日06:08

除夕前一天,完成了在江西、广东几个红色老根据地的采访,来到广州白云机场,准备回家。

家乡东莞的朋友发来微信:“我店医用口罩几天前就售完了。”文联秘书长说:“幸亏我这里有4个医用口罩,给了老师一个,否则你‘赤脸’上阵,别人避之不及……”

机场内外,人人捂着口罩,我连连道谢。一路上,听到一系列严峻的消息,不禁回忆起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SARS,2008年汶川抗震……而这几个我曾亲临一线的事,都与抗瘟疫有关。

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中国作协派出了由党组副书记陈昌本和作家张贤亮、蒋巍、徐剑以及我等组成的一线采访团。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同志在动员时说:往往大灾之后会大疫,因此抗洪同时更要抗瘟疫……他们还给我们准备了防疫药品。

会后,陈昌本、徐剑等去了湖北,张贤亮、蒋巍和我去了湖南。我们一行从长沙、岳阳出发,经华容、益阳、南县、常德、安乡……沿着洞庭湖马不停蹄地跑了一圈,采访时特别关注了抗瘟疫的内容。

2003年春天SARS肆虐,中宣部、中共北京市委、中国作协组织了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为团长的采访团,成员有作家何建明、毕淑敏、王宏甲和我等。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金炳华在动员中特别强调了这次抗瘟疫战役的艰巨性和重大意义。我不仅随团采访了北京的佑安医院、疾控中心、外交部机关、小汤山医院等,还受委托跑遍了全军各个军区、军种有关卫生机构,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抗SARS风暴》一书(曾获当年的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时,我已经退出现役,但还是在原总后勤部机关的支持下,只身前往灾区,采访汶川、青川、北川、映秀镇等,重点还是放在灾后的抗瘟疫上……又北上吉林、南下四川进行相关采访,写出长篇报告文学《扼住瘟疫的咽喉》一书。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时尚难预料。

一回到家所在的大院,就有战友问我:“这次要交给你到一线采访、创作的任务,还去不去?”

我回答:“84岁的钟南山院士已经做出了榜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然现在还是先保护好自己,不做无谓的牺牲。真有任务了,才有可能义无反顾!”

的确,在面临“大事”的时候,作家、艺术家都应有思想、身体健康、创作手段等各方面的准备。

好在现今一般人都有了微信,似乎能够“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在江西红色老区采访时认识的画家李云翔画了一幅《钟馗图》,通过微信传来:“钟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驱邪之神。病毒离君千里远,好运如影伴您行。待到风清气正日,饶城欢聚贺新春!”他还很有激情地画了一幅《钟南山肖像》,赞曰:大国重器,民族脊梁,国士无双——致敬每一位无畏的逆行者。徐营春发来幽默春联:“上联:猪肉永远没有想到,它居然败给了口罩;中联:口罩永远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年货;下联:我们永远没有想到,对社会的贡献竟然是睡懒觉!横批:出乎意料。”

还有一位位老朋友发来的诗作,如张桂兴的《战疫情》:“江城发疫情,险厄世人惊。思绪难梳理,梦中山水明。疫情浑肆虐,牵动国人心。四面施援手,瘟神定可擒。”涂运桥的《卜算子·庚子贺岁寄友有感时疫》:“电话接频频,但问平安否?纵使封城不计情,除夕仍坚守。白发一丝丝,噩梦休回首。洒泪何如战地诗,看我三军佑。”

当然,更令我倍受鼓舞的是一些消息:军车陆续从不同方向驶抵武汉,由解放军各医院抽调多人组成的医疗队也已到达武汉。上海、四川、江西、重庆、东莞等省市的医疗救援队陆续出发……

此刻,怎能不向这一批批奔赴武汉的兄弟姐妹敬礼!

通过微信看到一些约稿的帖子,但都明确要求:“请勿因创作之名,未经组织安排前往疫区采写。本刊征稿亦不鼓励此类采写。”我想,遵照政府要求“宅”在家里,总要做些工作吧,遂随手记下了上述沧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