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听茅盾文学奖史上首位70后得主徐则臣自述 如何“北上”开辟一个纸上新世界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任志茜  2019年11月17日08:01

徐则臣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一条千年的古老河流,一部百年的民族秘史,一段二十二年的文学之路。一位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写作人生融入一条河流的生命?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作家徐则臣如何在时空交错的坐标里探寻一条大河,这条河流的故事,又如何串联起几代中国人的情感与命运?

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奇迹,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它透露着民族之魂,也是一段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史志与生活志。

作为一部书写运河书写历史的文学作品,《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主人公之一谢平遥开始了一段运河之旅。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而在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

《北上》徐则臣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版/59.80元

《北上》的“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这本书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10月27日,“今夜,我与茅盾文学奖有个约会”系列活动之“作家徐则臣的北上之旅”、“70后首位茅奖作家徐则臣的阅读、写作和第二世界”两场活动分别在北京中信书店(启皓店)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向清华大学图书馆赠书。10月27日下午在中信书店(启皓店)的活动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北京阅读季·名家面对面,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承办,中信书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协办;10月27日晚上的活动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北京阅读季·名家面对面、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徐则臣携获奖作品《北上》,分别与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作家文珍,《北上》一书责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陈玉成等展开文学对谈。他们共同回望一位作家的“北上”之旅与创作之路,带领大家走进一部作品、一位作家的精神生成史。

一位作家的北上之旅

在对谈中,作为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作家,徐则臣讲述了写作的幕后故事,尤其分享了他为《北上》一书所做的田野调查工作。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校门前便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他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一天听一句,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他表示:“二十年来,我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我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在泛泛地以运河为故事背景的写作之后,决意这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就有了耗时四年的《北上》的写作。”

为了写好《北上》,徐则臣做了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在阅读运河题材或者是历史题材的典籍之外,沿着运河1700多公里的十几座城市,一座座走过去,一步步丈量运河的长度。他告诉读者,运河的流向其实非常复杂,不是从南往北,也不是从北往南,而是一会儿从南往北,一会从北往南,一会从东往西流,一会从西往东流。因为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南北相连的河流,必须要借各处水源,利用落差确定它的流向。在写作中,因为要算航行的船速,自称数学不好的徐则臣说自己做了很多数学题。同时因为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素材,比如对历史中的“缝隙”和疑点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写完《北上》以后,徐则臣透露自己想写一本《南下》。

对于得奖,徐则臣说“非常开心”,因为茅奖树立了一个标准,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标准,还是作家职业尊严和荣誉感的标准。过往的很多获奖作品,已经成为每个作家的必读书,自己的名字能和前行者们放在一起,是对作家这一职业尊严的巨大激励。

他同时提到,一个作家,之所以能够建构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属于文学的第二世界,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和一部部作品的积累。即便很多茅奖作品已经被历史淹没,但一定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在整个文学史的链条上起到过一些作用。就像我们看自行车链条一样,每一个环扣不一定都金光闪闪,但即便缺了黯淡和被忽略的那一环,整个链条就断掉了。他自述从历届茅奖作品中,获得了很多精神滋养。

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称徐则臣是70后作家的光荣,他为生他养他30多年的生命之河,找到了自己的理解方式,做出了作家的报答,同时为京杭大运河赋予了新的生命。她评价《北上》是一部扎实、严谨,深具艺术想象力的作品,这让批评家们深感骄傲,与有荣焉。尤其可贵的是,《北上》是一个新一代作家重新审视和理解东西方文明的文本,并以这种基于田野调查的写作,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这本书获奖实至名归。

《北上》的责任编辑陈玉成认为,“作家的北上之旅”是一个含义丰富的题目。《北上》写的是京杭大运河,运河从南到北是一个上行的路线,所以第一重“北上”,是地理意义上的;从小说文本来看,《北上》讲的是一个意大利人为了寻找亲人来到中国,和一群中国人沿着运河,从杭州一直到北京通州的故事,这是第二重含义;第三,京杭大运河是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条大命脉,上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寄寓了太多中国人的情感,所以这是运河文化的北上。第四,从徐则臣的求学来看,从江苏到北京,他的人生的道路也是一条北上之路。

作家文珍与徐则臣同出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门下,在创作之外,她还是人文社编辑。她说自己非常钦佩徐则臣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这一职业身份(日常需要海量阅读)之外,创作勤奋、作品颇丰。她还与徐则臣就小说结构、关于运河的写作等话题展开讨论。现场读者互动热情,活动结束后,读者仍向两位作家请教写作方法和素养等问题,久久不愿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