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创开发切勿先入为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孙义  2019年09月04日16:10

曾经的书画艺术品复制绝对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早一点的如南京十竹斋,近一点的如北京荣宝斋,都以木版水印中国传统书画闻名于世,复制的作品可谓“登峰造极,酷似原作”,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印刷技术的普及,让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艺术品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书画艺术品复制的设备、技术、材料以及投资的门槛越来越低,让很多印刷企业也想涉足其中。一方面是准入门槛低,转型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业务和“艺术品”这三个字搭上边,比原来的“打字复印”好听多了。但是20年过去了,国内在这一细分领域做得好的印企,依然只有雅昌文化集团、台湾布莱特印刷公司、中印翰墨轩等少数几家头部企业。

细究下来,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消费人群少、市场容量小。雅昌、布莱特的客户主要是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复制馆藏珍品,供研究、展览;翰墨轩的客户主要是设有艺术类专业的大专院校,将高仿品用于研究教学临摹。许多从业者原来设想的很多人会买回家珍藏、做装饰、做伴手礼的场景并没有实现。收藏者很少收复制品,普通百姓又因为价格原因买不起。面对想象出来的市场,从业者尴尬就不难理解了。

考察一下文创产品市场就会发现,直接原样复制艺术品,销量都一般,反而是那些艺术品的衍生品卖得很火。如从“圣旨”里抠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根据《千里江山图》局部做的小装饰画、文具用品都是“网红爆品”。原样高仿复制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专业客户的需求,而对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原作的衍生品更有吸引力。衍生者,指演变而生,是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笔者认为,只有在原作素材基础上衍生出“新奇、时尚、好玩”的创意,才是消费者们愿意买单的理由。比如一把常规尺寸的中规中矩的宣纸折扇卖20多元,印上复制的画,买的人寥寥无几;一把巴掌大,不一定能扇风的袖珍日式小扇子,印上几个古画里的可爱小人,卖价30多元,买的人却络绎不绝。

印企选择业务模式,最终要能盈利,不能一厢情愿站在“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角度思考,而应该从客户需求方面考虑“他们要什么”,这个生意模式才可能成立。不能因为我们手里有了锤子,就把客户想象成钉子,切勿先入为主。如商丘一幅画印刷公司拥有海量的数字化书画资源,其并没有直接卖复制的书画,而是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创意设计,并配备形式多样的画框,因而他们一直保持着可观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