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怀念徐中玉先生

来源:羊城晚报 | 毛时安  2019年06月27日08:01

6月25日凌晨,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记得是2018年7月,我去医院探望徐中玉先生。我贴着徐中玉先生的耳朵对他说:“先生我来看你了。”下午3时,窗外烈日炎炎,光线透过窗穿过病房照了过来。103岁的徐中玉先生坐在门口的轮椅上,气色很好,柔和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光。看到我,他喉咙里发出“呕欧”的声音,几次抬起手来,朝着病房的窗边指指。窗下有椅子,我知道先生是示意我坐下。先生极重礼仪。给他拜年时,他坚持在阿姨的搀扶下,一直把我送到走廊门口。

阿姨说先生今天有点不高兴。吊针时间太长,先生想早点下床,但医生不同意。我半跪在先生旁边,大声在他耳边说:“我坐了一天啦,我来看你啦,我是你的学生毛时安,医生说你现在挺好的。”渐渐的,先生开心了,嘴微微地张着,脸上浮起了慈祥动人的笑容。

1982年,我大学毕业,其后每年去给徐先生拜年。有时风雪交加,有时阳光和煦,有时地冻三尺,有时春意料峭,35年未曾间断。每次去,先生总是那么安详。他坐在一把藤条磨断了、绑着浅黄塑料条的老式藤椅上,面前的写字桌油漆剥落已经露出了木头原色,一摞报纸,一把剪刀以及堆得满满当当的书籍。先生不喜欢玩,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35年,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大事情,先生就像一块巨石,一棵大树,静静地坐着,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无怨无悔。先生是那种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又嫉恶如仇的读书人。在先生身边,总可以感到阳光和力量。每年春节,从先生的书房出来,我就像给自己加了油似的,开始一年新的人生。

徐中玉先生出生在1915年。父亲靠行医为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 家境并不宽裕。两个姐姐读完初小后辍学打工,维持家用。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先生在教育上得到父母的全力培养。中央大学三年级时,他从学于叶石荪先生。叶先生游学欧美,主讲文艺心理学,却反复强调古代文论是一个宝库, 那些著名文艺家们的甘苦之言尤其可贵。在叶先生的指点下,先生把一生的志业锁定在中国古代文论上。大学毕业后,徐先生放弃高薪工作,考取当时地处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指导老师是冯沅君、陆侃如教授夫妇。先生身处荒山斗室,两年攻读了宋代的大量诗论。孜孜兀兀,完成了30万字的毕业论文《两宋诗论研究》。1941年,他整理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抗战中的文学》,系统回答了抗日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作品对抗战的作用、怎样加强文学的抗战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当时文学面临的重大任务。1952年,徐先生任教华东师大中文系。从1952年到1957年,他先后完成出版6 部专著:《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论文艺教学和语文问题》《写作和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文学概论讲稿》(上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他的学术和当时的新中国一样,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1958年,徐先生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赶出中文系,历经坎坷曲折。但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他以太史公发愤著书自勉,20年间劳动改造、扫地除草之余,新读古籍700多种,积累卡片数以万计,近一千万字。作为先生的弟子,我多少年后看见那一箱箱发黄带着霉点的卡片,懂得了一个人在逆境中该如何处世、行事,如何以志业充实自己的生命。

粉碎“四人帮”后,徐先生平反复出,不改当年初衷,以古稀之年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先生在百废待兴的繁忙工作中撰写出版了《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鲁迅遗产探索》等6种学术专著。他还出版《苏东坡文集导读》《苏轼诗话》,与人合编《刘熙载论艺六种》,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集》《古文鉴赏大辞典》《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四卷本。“古为今用”,让古代文论推动中国化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

先生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今天热门的国学,他早在1980年春即已认识到国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宏观框架中的价值。针对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先生倡导、举办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延请了20余位名重一时的名家大师,从四面八方来到丽娃河畔的文史楼,为全国各地近40名学员授课。这些学生日后都成为全国各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这也是先生一生的文化理想。先生亲自主编《大学语文》,并且不断地充实、调整、更新。近30年来,《大学语文》出版总数三千多万册,惠及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几代莘莘学子。因为徐先生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他还担任过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作为教育家,徐先生办学提倡学术民主,自由创造,以学生为本,以科研为本,惜才爱才用才。上任不久,即在全国高校中最早试验学分制、免修制、选修制。特别是通过自愿考试选拔本科生,给予特殊的研究生式的定向培养,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在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大胆成才。甚至有文学才华的学生可以发表、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替代作业和考试成绩。我就是先生办学思想的受益者,先是免修了文学概论课,大二又成为先生定向培养的古代文论弟子,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四卷本中唯一的本科生毕业的分册主编。

由此,徐中玉先生的治学形成了自己强烈而鲜明的个人特色,那就是:一、求真、务实、致用的研究目的。其学术研究的目的和起点是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很多文学论文标题中就有“问题”、“几个问题”、“七个问题”、“一些问题”的字样。然后对问题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二、尚质、清峻的研究文风。徐先生文章不求花哨、玄虚,一是一、二是二,清楚、明白、质朴、晓畅。他既不高谈、空谈一套一套晦涩、唬人的理论,也不服膺浮光掠影、五光十色的各种主义。三、实证与贯通的方法论。先生做实实在在的学问,他所有的结论都是按照年轻时在学院养成的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在实证材料的坚实基座上,几乎每一篇论文都有大量的材料引证。在这点上,先生是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先生晚年带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搜罗、抄录、整理、出版上自先秦下到近代,横跨诗、文、词、曲、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书法诸多领域,涵盖本原、情志、神思、文质、意境、典型、辩证、风骨、比兴、法度、教化、才性、文气、通变、知音15大主题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资料专题汇编。其次是贯通,理论和现实的贯通,古代和当下的贯通,中国和外国的贯通。先生虽治古代文论,但他从来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冬烘学究和国粹派,他主张理论上的开放和吸收。

先生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心怀黎民苍生,在百岁之际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先生喜欢吃硬糖。这些年,我去拜年总会给他捎上一盒越南进口的椰子糖,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