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握新时代中华诗词 复兴发展的正确方向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李文朝  2019年04月24日16:3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皇冠上明珠的中华诗词,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诗词的复兴与繁荣,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繁荣兴盛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就是中华诗词复兴所处于的新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时代的中华诗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身体力行和党中央文化复兴的号召鼓舞下,经过中华诗词界历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经过大众传媒的加大宣传,包括央视几季《中华诗词大会》的有力助推,中华诗词的背诵、吟唱、传承和创作,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5 G时代的来临,诗词的传播已经有了巨大变化。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海量信息、短视频甚至人工智能,可以把诗友们创作的诗词随时直播发布到世人面前。这对于中华诗词的广泛传播与普及,显然是千载难逢的时代良机。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词繁荣兴盛,必须有代表这个时代的诗词精品和名师大家。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诗词音乐、画面、视频,模糊了诗词作品良莠不齐的真相,掩藏了诗词创作价值取向多元的隐忧。不可否认,按照党的“双百”方针,选取什么诗词题材,追求什么艺术风格,是诗人自己的创作自由。但社会应该有所倡导,应该有主流审美的诗词创作价值引领。主流审美的诗词作品应该是具有家国情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着浓厚中国味道和鲜明时代印记的诗词。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切实把握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历史进程中,诗词复兴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华诗词学会在《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得到了诗词界同仁的广泛赞同。而且实践证明,其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于当前的新时代。所以,在民族复兴和时代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把握诗词复兴发展的正确方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拥抱新时代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是千百年来被无数诗文评论家引用过的至理名言。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是重视它的社会功能价值。“诗言志,歌咏言” ,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在《尚书·尧典》中就有明确记载。纵观中国数千年诗史,中国诗歌的发展从来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点。中国诗祖骚宗屈原的《离骚》 ,是其忧国忧民的时代呐喊;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史名篇,是他所处那个战乱时代的历史见证;伟大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千古绝唱,正是他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辟地开天、扭转乾坤伟大胸襟和革命情怀的诗意写照。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的诗人词家,都应当关心时局,关心祖国命运和人民利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只有热情拥抱、纵情讴歌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新时代为中华诗词复兴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对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身边所处的震古烁今的伟大时代,才能自觉反映这个新时代,热情讴歌这个新时代。用传统诗词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要有勇为时代先锋的精神,从诗词作品的题材、思想、感情、语言、声韵等多方面加以体现。而这些体现在创作上的诗词艺术表象,其前提和基础则是对新时代的深刻认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齐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有幸处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诗人词家,应该以满怀的豪情和澎湃的激情,加强对新时代现实题材诗词的创作。用诗词的意象、诗词的美感、诗词的情趣、诗词的语言、诗词的韵味等诗词美学的艺术手段,纵情讴歌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先锋,和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时代新人。用诗词艺术之光,点亮人们诗意人生的理想之灯,照亮大家创造美好生活的风雨征程。

反映新生活

新时代中华诗词的复兴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上,也不能仅仅追求“飞花令”和“诗词接龙”的趣味热播,而应把这种群众中蕴藏的“诗词热” ,切实引导到诗词创作上来。即用传统诗词艺术形式,反映新时代火热生活。这正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原则对中华诗词复兴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映新生活,首先要直面时代题材,在内容上贴近新时代。时代题材涉及到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面非常广博:党策国计、民生人意、重大事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乃至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可谓包罗万象。直面新时代的万花筒,如何选取题材,是每个诗人的创作自由。大江东去,小桥流水,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兴、观、群、怨,都可以出好诗佳句。不过,著名诗评家李元洛教授的一番话,还颇发人深思: “时代精神是一代诗歌交响乐的主奏曲,短笛、长号、提琴、大鼓等各种乐器,尽可各尽所长。有了主奏曲,音色和音域不同的文章,就可以汇成壮丽动人的大合唱。 ”而这一代诗歌交响乐的主奏曲,应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时代黄钟大吕。这正是我们反映新生活的诗词创作,主流审美的价值取向所在。

除了直面现实题材,还要注意升华时代意象。诗词是靠意象的艺术冲击力,来教育人、感染人、愉悦人,空洞的说教和标语口号不是诗,一个时代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有意象。原始时代只有象声的劳动号子,农耕时代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象。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乃至我们即将进入的智能时代,都应有其独特的意象。这就要靠诗人词家在创作中去观察,去发掘,去体验,去升华。当然还要注意抒发时代情感,活用时代语言,反映时代信息,针砭时代弊端和描绘时代画卷等等,这是我们当代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的历史担当。

走进大众中

要求诗词走进大众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诗词创作领域的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

诗歌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最早源于劳动号子,源于人民,理应属于人民,属于大众。早在1998年8月,时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孙轶青先生就明确指出,“有人不赞成走向人民大众,理由是诗词是高雅艺术,只有雅人才能欣赏,人民大众是俗人,无法欣赏。能欣赏高雅艺术的,只能是极少数人。这种看法,首先是对高雅艺术本身有所误解。传统诗词诚然是一种高雅艺术,然而它之所以高雅,并不在于深奥难懂,而在于它具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而这样的诗词同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并不矛盾;相反,越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便越能发挥其高雅艺术的社会效果。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中那些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都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反之,那些艰深的诗词,只能尘封在孤芳自赏者的诗集里,或供少数研究者费神。

当然,雅与俗,是辩证的统一体。对于诗词创作与鉴赏,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 ,也需要“下里巴人” ,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为了切实让新时代的诗词走进大众中,我们应力求其雅而易懂,俗而不庸,如能做到雅俗共赏,则是上乘之作。但提倡通俗易懂,决不容许搞片面性,不能只俗不雅,更不能以“通俗化”为名摧残和否定传统诗词所特有的高洁典雅的艺术品格。总之,走进大众中的诗词作品,应该是连民心、接地气,让人民大众看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