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水做的江南

来源:新华日报 | 张永祎  2019年04月18日08:04

江南自古就是水的故乡。据说“吴”同“苏”,义为鱼,即此地先民早就以鱼为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为日后的京杭大运河挖下了第一锹,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造成人口南迁,对江南逐步取代中原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衣冠南“渡”之“渡”,也说明江南之水意义重大。江南的丰沛河流和肥沃土地,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江南由此启程,成为声振寰宇的鱼米之乡。

水做的江南,有三重境界。

物境,是江南文化的表层物象。如果列出江南的风景名胜,如拙政园、沧浪亭、秦淮河、二十四桥、白堤、虎丘塔……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但加以提炼会发现,江南的标志性符号还是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烟雨杏花,江花胜火,画舫轻移……温婉之水孕育了今日所见的江南。

情境,是江南文化的情感形象。江南是爱情传说的肥沃土壤,四大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都诞生于江南。西施与范蠡,陆游与唐婉,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唐伯虎与秋香……他们的故事让江南的爱情天空缠绵悱恻。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和民族情、家国情,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绽放异彩。

意境,是江南文化在一颗颗诗心中孕育而成的心灵意象。江南自古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乌托邦,他们于流落困顿之际邂逅江南,酣畅淋漓的诗情灵感瞬间被激发,匆忙诉诸妙笔,锦绣篇章堆建起了江南的种种美学境界。白居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行走在与江南有关的唐诗宋词里,穿行于平仄韵律的水乡烟雨中,江南不再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江南,而是所有中国人心底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

水做的江南,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人格。

灵秀如水。江南人的灵秀,是从眼里到心灵都充满智慧生机,许多艺术形式,如苏绣、昆曲、评弹、越剧、绍剧、黄梅戏,得以在这里蓬勃发展,正是江南人灵秀人格的体现。

细腻如水。江南人的细腻是出了名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谈做茶,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杓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生活细事在他的笔下被描摹得有声有色。李渔《闲情偶寄》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江南人的精致由此可见一斑。明代吴县建筑工匠蒯祥,技艺高超,做活细腻,被任命为总管明皇宫建造的“首席木工”,成为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他家乡的陆慕砖窑所出产的金砖,“断之无孔、敲之有声”,故宫太和殿中铺砌的4718块金砖正是由陆慕砖窑烧制而成,抗千人踩踏,阻潮气上升,历经岁月,依然本色如初。

温润似水。从普通人家到江南旺族,这里崇学之风长盛不衰,江南人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明朝四分之一的状元出自江南,清代半数以上的状元出自江南,江南还成就了数不胜数的文人、画家、音乐家、戏剧家,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顾炎武、钱谦益、李渔、袁枚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坚韧似水。人们印象里的江南似柔弱书生,文气有余,刚性不足,但实际上,江南人属水,既有波平如镜的一面,也有惊涛拍岸的一面。吴越春秋的刀光剑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侠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铿锵之声,史可法视死如归抗清军,梁红玉舍命击鼓退金兵等,一幕幕,一出出,都是水做的江南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奏出的强音。

水无形而有万形,水无物而能容万物。水做的江南柔若无骨,内在却具有无限丰富的精神生长,也正因为如此,江南才会历久弥新,永远引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