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你好,汉中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童江  2019年04月02日08:01

家乡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因境内的汉江而得名,它北起秦岭,南抵巴山,汉王刘邦的发家地,汉民族的发祥地,也是诸葛亮忠君爱国的风水宝地。

作为汉中人,我非常骄傲,家乡号称西北小江南,天蓝水绿,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汉中市是全球六大宜居城市中国唯一上榜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首。

而我的老家就位于与新集镇相依的大巴山顶上,离汉中市80里路,森林一眼望不到头,空气异常的好。30里开外就是褒河,小时候,看着悬崖峭壁上那条曲曲折折由青石和木头混合而成的小道,没觉得什么,长大了才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伟大,当年韩大将军的智慧真是惊为天人。

童年,我们生活在上树掏鸟下河捉鱼、放牛和找猪草的环境里,农村的自由天地比城市的花花绿绿还好玩,一把泥,我们可以做成各种造型,一截棍子,我们可以削成翘棒,捡几个小石头就可以玩抓子,就是一把猪草,我们也可以搭个架子用猪草刀瞄准扔着争输赢,青山绿水无比亲切,我们自得其乐。12岁之前,我在村小学读书识字,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又渴望。

那时候生活简单,吃喝都是自力更生,却是回味无穷。腊肉和土鸡蛋,是家里的营养品,一般是最亲近的客人来了才会上桌,最合口的就是浆水菜豆腐,再配上母亲做的辣子酱,那简直绝了。经济的来源主要指靠鸡和猪,我父亲手巧,他闲下来会用篾条编制一些比如背篓、竹篮、笊篱啥的去集上换钱。

因为是山区,栽种最多的就是洋芋,而父亲又是种洋芋的高手,他那个产量总是比周围邻居的高,一到收获季节,白净净圆溜溜的洋芋满地都是。

这么多的洋芋,人吃,猪牛吃,就连家里那只看门母狗每顿也都是煮熟的洋芋,怎么也吃不完,这时候父母就有了宏大的计划:靠山吃山,在洋芋上做文章,由此也定格了我终生难忘的最深刻的童年回忆。

山区的主粮以小麦玉米为主,天天馒头玉米粥谁都烦,大米是稀罕物,隔三差五一顿米饭还要垫配上红苕,孩子们总是挑着白生生的大米吃,而且要吃到肚子膨胀走不动为止。于是父母就把上好的洋芋挑出来,和山下平坝里栽稻子的人家换,不用现钱,你情我愿。曾经很多年里,我们家吃的大米都是用洋芋交换的。

换大米是个苦力活,但那时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唯有如此,那时候一斤洋芋最多换人家三两米,上下山只能用背篓背,下山是沉沉的一背篓洋芋,回家是轻飘飘小半袋米,而且快接近山下人家时就要扯着嗓门喊:换米喽,洋芋换米,洋芋换米……

家里一口废弃的水缸被母亲重新利用装大米,每天我都要趴在缸沿上看看,只要缸里的大米上涨,我的心情就欢天喜地,至于那点苦那点累,早忘到了九霄云外。

那时常听到父母的一句话:好好学习,把胳膊肉咬一口,往人前头蹦。稍大一点才明白,学习是农村娃改变命运最有效的途径。

不过,村里有好多姑娘指望着找个好婆家改变命运,地形是衡量婆家好坏的重要指标,整个汉中地区其实就是块盆地,中间是一望无际的平坝,周边是沟沟坎坎土梁子,远处则是大山,于是,以汉中市为中心,婆家的地方越平展越接近城市就意味着越嫁得好。

那时候母亲非常开明,她告诉我自个的命捏在自己手里,上学是正道,而我的志气也挺长,我眼见着父母和大自然抗衡的不易,我只想通过努力学习,把自己变成那条跳龙门的鲤鱼。

初中时我到了一所乡中,算是第一次真正迈出了大山。学校周围布满了稻田,每年春节后,农民们就开始在温室里撒谷种培养小秧苗,那时候天还有些冷,我看见很多人家老小一起上阵,低着头,把针尖一样的小秧苗按在刮平的泥板上。

一个月后,农民在刚收割过油菜的地里放上水,接着耕牛就下田劳作,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偶尔看见一条水蛇被打死,然后挂在路边的树叉上。三五天的时间,水田里便栽上了清亮亮的秧苗,5月份左右,秧苗就开始抽穗杨花,孤独的我,喜欢看一粒粒排列的稻穗儿一天一个样,而且每天晚上则由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的蛙声催着入眠。

那时候我最爱吃面皮,那是把大米泡胀后,磨成浆蒸的,之所以不叫米皮,是因为有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学校前面二三里的镇子上,有一家面皮店,一毛钱一碗,刚蒸出来的热面皮玉带一样晶莹剔透,冒着热气。人多的时候老板娘都顾不上切,从笼里揭下来,直接撂入碗里,浇上事先熬制好的调料水、油泼辣子,再放上新鲜的黄豆芽,用筷子搅两下,亮汪汪白中透红,哎哟,那个香味直扑鼻而来。我往往一碗吃不够,为了省钱,就再来一碗五分钱的菜豆腐,吃它个碗尽肚饱,这才满意地舔着嘴走了。

高中来到县城,离汉中市更近了,环境更好了,洒水车唱着歌一日两次将街面洗得一尘不染,路边的白杨树整齐得像站岗的哨兵,宽阔的沥青公路像盘旋的长龙,路边一大片一大片的平地里,瓜果蔬菜样样俱全,后来才知道县城周围的人家大部分是菜农,收入高,而且比种粮食的农民轻松得多。

县政府院子里有个花坛,里面的粉色花很漂亮,跟老家满山的野刺梨花非常像,后来知道那是月季,是人伺候着养的,比我家周围的那些野刺梨花香多了。

周边的农村人会拿着自家的特色东西来县城卖,至今还记得那白生生香喷喷的年糕和黄亮亮油津津的糍粑。

我们这些农村娃学习最刻苦,老师也最看重我们,高三时的班主60岁了,他喜欢去农村家访,所以他最清楚农村娃稀罕什么,每次他家煮肉了,包括我在内的班上的前几名一定会被邀请,我老觉得老师家里的土猪肉贴着嘴的香,碍于面子害羞不敢多吃,老师看出来了,整个一顿饭招呼我的次数总是最多。岁月如流,十几年前恩师就已谢世,温馨的场面却永远无法忘怀。

那时候考大学的远大目标就是翻秦岭,因为西安这边的大学录取线高,谁翻过秦岭谁就有本事,对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确实有点忽略。直到真正来到了西安,来到了关中大地,才发现,风景还是家乡好。

感谢党的好政策,西汉高速路的贯通,以及新开的高铁,都极大地缩短了南北的距离,秦岭再也不是过去那道越不过的天堑了,西汉之间一天打两个来回没问题,两边物质文化的交流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汉中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都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城市里,高楼大厦此起彼伏,车如水流,霓灯如虹。古汉台上大将韩信的身影若隐若现,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光芒万丈。街道里,浓妆淡抹的女人们,沐浴着温润的空气,一个比一个美。

乡间田野炊烟袅袅,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小桥流水旁,洋溢着笑脸的人们,衣着不再是清一色的黑或蓝,年轻人披红挂绿什么时髦穿什么,老人们拉着小孩守着清亮亮的河道,笑眯眯地等待着小鱼出没。

老家那山旮旯,那条走了几千年的羊肠小道拓宽了,被水泥硬化了,再也不用走哪都得背着标志山里人的有些尴尬的背篓了,骑着车上下山赶个集不再是幻想,再也不用苦情地背着洋芋换米了,每一天都有农用车将外面的大米水果蔬菜运进村,而村里的土特产也就这样顺顺当当地出了山进了城。

如今,我已在关中这边工作多年,但对汉中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以及小时候在家乡养成的生活习惯,依然情有独钟,每天都想吃一口面皮和菜豆腐,闭上眼就能闻见腊肉香,村里那口大池塘后面,公牛们追逐母牛的情形历历在目……

山清水秀的家乡,近些年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海内外游人改善民生,尤其是油菜花节,已经在省内外创下了名气。基本上每年4月我都要回乡,祭祖踏青赏花,从小看到大的油菜花,此时却别有一番风味,百看不厌。放眼望去就是一片金色海洋,无边无际一直和蓝天相接。我这个归乡的游子,站在一株株含苞怒放的花枝旁,大口地吸允着带香味的空气,轻轻地抚摸着丝绸一样的花瓣,那份惬意一直醉到心窝。周围游人笑靥如花欢歌笑语,南腔北调群英会,有朋自远方来,我的心情和油菜花一样靓。返回时一定要带上土特产,木耳花菇茶叶必然要有,老家的面皮居然也有了方便装,哇!赶紧给朋友们多带些吧。当然回乡一次最重要的,是想趁此机会,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家乡日新月异的山山水水,重温一份最温馨的回忆,感受一幅最美好的蓝图。

不得不离开了,总是万般依依不舍,对着蓝天白云,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衣袖,尽可能地多带走一片云彩。

您好,家乡汉中。

作者简介:童江,陕西汉中人,现居陕西铜川。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选本和众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