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送给孩子一把阅读的钥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梁艳秋  2019年02月25日08:41

童年时,父母为了让我爱上阅读,就自己常拿着一本杂志,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看父母阅读时那陶醉的模样,我认定这是件极有趣的事情,于是也试着去书里找好玩的事情。那时很少读到大部头,我们读的更多的是书报、杂志。我那时属于同学中订阅书报、杂志比较多的,所以至今对杂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习惯的力量是很神奇的,因为自那时起,我在文字里获得的乐趣远多于华服和美食。

后来我读中学,独在异乡,远离父母家人。寂寞的时光里,更多的是与书为伴,在文字里观看世界的多姿多彩,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孤独的岁月里,我越发觉得文字的魅力无穷,爱上它,便心甘情愿地追随它的脚步,再也舍不得放下。当然,伴随阅读衍生的还有写作。看多了,我便有不吐不快的愿望,便喜欢用文字记录下每一次感动、每一点惊喜和每一份小小的启迪和成长。少年时,文字是我最忠实的伙伴,给我力量,给我勇气,伴我走过追梦的青涩年华。阅读,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直到我深陷于文字中无法自拔,愣是在高考前弃理从文,考入了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回头想来,其实,这才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之前那些阅读,不过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在大学,我才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系统读了些书,了解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时候能在书里游遍古今中外、万水千山,真是件既值得骄傲,又十分过瘾的事情。当然,我也渐渐知道,读书,还可以用来做学问。

工作后,时间少了很多,但是仍然希望学生和我一样喜欢文字,喜欢阅读,于是我变着花样带着这些娃娃们游走于各种文字之间。我们或者在每节课前推荐一篇美文,或者是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遇到大家都有共鸣的,就要求全班共读,设计读书汇报交流或者班会课什么的,大家敞开来说读这本书的特别体验。

为更好激励大家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积累阅读中遇见的美好的文字。当然,为了鼓励大家,那些积累文字选得特别好的,会在课上得到更多的肯定,言语间,也引导大家追随经典,学会欣赏与鉴别。阅读,应该愉悦地去读,无论怎么引导,我觉得让学生在过程中体味到快乐,这样才更容易坚持,更容易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所以无论换什么花样,我始终想着好玩是第一位的,就像我当初从文字里找到乐趣一样,如果我不能带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恐怕离开这个环境,阅读还是被放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或许真的就是奢望了吧。

小孩子总是喜新厌旧,追求新奇,所以读书的花样也确实需要不断翻新,但是最好用的一招其实就是老师是“书虫”。如果师生能同步阅读,大家共同语言就多些。所以,学生课上推荐的书,如果被我借来读,推荐此书的学生就兴奋不已。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品味,课上推荐的书目越来越接近经典,大家读书的品味自然就上了一个台阶。当然,遇上大家读起来确实有难度,但是又不得不读的时候,我往往自己先读,然后在自己的微博或者公众号上写读后感,直到把大家的“馋虫”逗上来为止。课上更是假装不经意间就把与课文相关的作品顺口带出来,同时表示出无限神往的样子,仿佛能读到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既幸运又有品味的一件事。中学生有很强的求胜心,总有几个学生不甘心的会找来读读。对此,我除了窃喜,还是窃喜。

至于动员家长把手机上玩连连看、斗地主的游戏时间改成亲子阅读时间,也是我试过的事情,还真有的家长戒掉了游戏,爱上了阅读,真的把部编教材推荐的书目读了一多半,而且真正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其实,我们往往想实现让所有的孩子都瞬间爱上阅读,而且都爱上经典阅读。仔细想想,这想法本身就带着几分理想主义。更多的男孩子爱上阅读,是我鼓励他们看金庸小说开始的;女孩子爱上阅读,也多半是因为一些浪漫爱情故事。其实,那又何妨。鼓励他们读完自己都不信的几百万字,然后慢慢拿经典来吊胃口,再美好的爱情故事,再洒脱的江湖恩仇,总有需要换换口味的时候,经典的魅力在于一旦爱上这道大餐,便很难再流连路边的小摊。潜移默化间完成了阅读的转型,何乐而不为。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我最近常和学生聊起的话题。正因如此,阅读,首先要悦读。一路读过来,走过来,遇见形形色色的自己,让自己在阅读的路上不断成长、完善,是件多么愉悦又美妙的事情。不纠结班上还有哪个姑娘、哪个小伙子没爱上阅读,我努力的目标,只是让更多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缘分浅的,还没爱上阅读的,除了自己不够幸运,一定是我们选的“钥匙”不对。慢慢来,慢慢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