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 新经验 新征程”辽宁文学发展论坛暨签约作家培训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18年12月25日13:25

论坛开幕式

“一座山海关分出关内与关外,作为关外第一省的辽宁,以其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孕育出斑斓多姿的文学。”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这样形容辽宁文学。12月19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经验,新征程”辽宁文学发展论坛暨签约作家培训会在沈阳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伟,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宗仁发等出席论坛。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致欢迎辞,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孟繁华在论坛开幕式上简要介绍了辽宁文学发展现状,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代表安勇作了大会发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作家、期刊主编围绕辽宁文学发展路向与经验、地域文学书写特色、新时代如何办好文学期刊、青年作家培养与推介等话题展开了广泛探讨。论坛开幕式由韩春燕主持。

据了解,不久前辽宁省整合21家文化事业单位成立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文学院作为18个重要分支机构之一,侧重于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青年文学作家培训、文学交流拓展等公共服务。这次论坛是辽宁文学院进入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后的首次亮相。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庆波在致辞中表示,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希望通过举办这种高品质、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不断开阔辽宁文学的气象与格局,展现辽宁文学整体厚度,树立辽宁文学在全国的形象。

吴义勤代表中国作协向辽宁文学院进入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走入发展新阶段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文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学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鼓舞与扶持。他表示,正值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各地各行业都在总结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思路,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在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子、创新文学发展模式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辽宁文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开拓进取,为辽宁乃至全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开辟线上阅读,为文学刊物注入新活力

辽宁拥有《当代作家评论》、《鸭绿江》、《海燕》等众多文学刊物。互联网时代,文学期刊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窠臼,迎来新的机遇与发展?曾有多年办刊经验的作家阿来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人一直有一个在脑子里作祟的概念,叫做读者。“写作的人或者办刊,事先总习惯假定一个对象,好像在为某一个群体干事情,好像不操心这个事情,注定就没有销量。”在阿来看来,办刊有时也需要破除执念,与其为并不确定的因素担忧,不如踏实办好每一期刊物。《当代》社长兼主编孔令燕直言,与文学黄金时期80年代相比,刊物销量逐年稳步递减是一个事实,但也没必要过于悲观,“与那时的火热相比,现在回到了相对平静的状态,我们希望为优秀作者与高水准读者之间架起桥梁。”

孔令燕以“尽人事听天命”形容办刊原则,“办刊要有自己的风格、宗旨和定位,《当代》一直坚持现实主义路向,在选稿上我们更倾向于能够提炼独特生活经验的作品。市场规律捉摸不定,以不变应万变才是长久之策。”《十月》副主编宁肯也认为,文学刊物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杂志本身对文学要有认识,看到哪些现象,发什么东西,在文学内部做哪些努力。”宁肯谈到,近几年涌现出很多八九万字的小说,如吕新《白杨木的春天》、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等,这些作品比传统中篇厚重,又没有到达长篇的标准,《十月》一直关注这些“大中篇”。《十月》还针对办刊方向与特色,陆续推出“思想者说”栏目、青年作家论坛等,“从建构整体文学生态出发,杂志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好作品怎么推到读者面前?这是《小说月报·原创版》主编韩新枝目前最关注的问题。“电子阅读可以开辟文学传播新途径,我们也在尝试相关合作,手机客户端、app平台、kindle电子书等线上阅读能够拉近文学与读者的距离。”《收获》副主编钟红明负责杂志微信公众号,从选题到制作由她一个人独立完成,“公号会围绕新作品组织各种文章,如创作谈、评论、印象记等,呈现给读者立体而直观的文学现场。”孔令燕也表示,文学刊物可以充分利用app、微信微博等线上传播平台,聚拢并发展潜在的阅读群体。

突破地域书写,赋予旧经验以新感觉

深植于地域的文学书写具有独特气质,但有时也会禁锢作家创作思路与灵感。在评论家南帆看来,文学有深刻表现地域特色的一面,也有超出地域的一面,作家要了解他所置身的时代,同时跳出地域限制,这需要作家修炼个人文学素养。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认为,乡土题材与工业题材是东北文学的两大类型,从东北文学创作状况看,“作家着眼于地域甚至民族特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与世界性、人类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我们的作品走不远。”对此评论家季进也谈到,东北这个地区有这丰富文学资源,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太多大作品。作家无需纠结于写什么题材,有多少地方特色,回到文学,回到人性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正如评论家张清华所说,地方性可以通过世界性来照亮,当它和更广阔的话题发生关系时,才能呈现出自身价值。

“以前总是要跟着看文学杂志,生怕跟不上时代,这几年看得少了,却没觉得自己错过什么。”作家陈昌平对当下文学写作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宏阔而丰富的经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作家想抓住却又难以把握。宁肯认为,文学本身是一种沉淀,我们现在能总结的经验都是过往之谈,更准确地说是旧经验,新感觉。“作家的站位是今天,是现实,怎样从当下的视角关照旧过往经验,对作家很重要。”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张艳荣也说到,不会刻意聚焦时代变化,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以内心最真实的感触进行写作。

加强批评梯队建设,形成文学良性互动

文学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评论家白烨所说:“生产好的作品,不光是作家的事,也需要营造好的文学氛围。”具体到辽宁文学发展,白烨提出进行作家队伍梯队建设、培养更多本土批评家并与作家形成互动是亟待加强的两点。评论家程光炜也谈到,应该多挖掘和培育东北中青年批评家,组织一些论坛,形成一些话题。有效的批评是推动文学进步的有力手臂,评论家王兆胜将当下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形容为“非尖锐冲突”,王兆胜说,文学研究和创作应该是互动的对话方式,当下一些年轻学者没有足够深厚的功底,就大体文学动向泛泛而谈。评论家秦朝晖认为辽宁文学批评需要突破固化的知识结构,真正走进作品,走进文学。张福贵也表示,一些批评家脱离作品,常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自身逻辑,使文学批评无法成为作家反观创作的切实指引。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玉杰以“辽宁文学的变与不变”为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作家在创作中有时就是一瞬间,与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点相遇,挖掘出文学的宝藏。题材与作家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当你有了足够的文学素养与能力,好题材自然会找到你。所以在新时代语境下,辽宁作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定力,守住最有优势的那一块文学园地。”

举办论坛同时,阎连科、宁肯、孙惠芬、刘庆、李云雷等作家围绕“大时代的文学写作”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式的现场讲座。

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丁帆,郜元宝,王彬彬,王尧,王国平,王干, 高晖,宋伟,刘瑞弘等评论家、期刊主编,以及刘东,王开,翟营文,张鲁镭,张忠诚等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