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土高天》: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的咏史之作

来源:文艺报 | 李京盛  2018年11月28日08:34

最近,展现“三农”改革开放40年历史变迁的38集农村题材电视剧《黄土高天》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不乏“咏史之作”,我想,《黄土高天》就可以称为“咏史之作”。为什么这样讲?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展播电视剧目中,这部剧历史站位高、历史视角巧。它从改革开放40年来三代中国农民的命运史、中国农村的改革史和中国农业的发展史三个层面,全景式描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完整历程。而这三个层面恰恰就是事关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问题。

“咏史”的特点,在《黄土高天》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用故事讲述完成了文献纪录片才能完成的宏大主题。一部作品要完成一个宏大的主题,如若没有故事的完整性与吸引力、情节的推动力、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出色的表演,那只能定位为文献片。《黄土高天》把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主题还原成40年人物命运的故事,写出了三代农民的生活史、情感史、命运史,用生动而完整的故事表达,准确刻画出中国农民鲜明的性格特征,完成度很高。第一代农民诚实、善良、朴素、坚韧、忠厚;第二代农民一方面继承了老一代农民的特质,另一方面穷则思变,勤劳但不认命,敢于担当、与时俱进;第三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懂得利用科技兴农和集约式发展促进农村面貌的改观,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实干家。

第二,具备电视剧少见的文献性。《黄土高天》有对文献性的独特要求。对于不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和三农问题历史渊源的人来说,这部作品具有“科普”的作用。农村改革开放和三农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部剧以历史文献为依托,通过人物的命运、矛盾来呈现中国农村改革的每一步,非常巧妙地把一号文件嵌进故事发展中,达到了虚构性和真实性的较好结合。它清晰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带领农民进行的改革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不断在曲折中前行。这个进程中有艰辛的探索,有艰难的抉择,也有艰苦的奋斗。不光农民在探索,党中央的决策也在探索,该剧毫不避讳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彰显了改革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歌颂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它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它是4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文献史。

第三,在人类共同面临的农业问题层面上具备思考性。该剧写了中国农村40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世界意义的眼光和高度。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也许是我国独有的,但农业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就三农问题来说,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最终是为农业发展找到出路。该剧从第一集开始就对中国农业发展史和变迁史进行了完整的表达,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从拥有土地、耕种土地到农业的多种经营模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乡村发展到城乡结合,等等。这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的进程,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依然没有停止。所以,这部作品的开篇并不仅仅描写了中国落后的农村和穷苦的农民,而是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到了片尾,再回望中国农业40年走过的历程,就不仅仅局限于农民与土地,而是落脚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理念、十八大以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记录历史的思考方式,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发,也为研究农村、农业问题的专家提供了一个具象的范本。

该剧在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上非常巧妙。当然,这部剧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后半部分为了写完改革整个历程,突出全景式、文献性,在段落章节上有些不平衡,存在概念化、图景化的问题。弘扬主旋律作品怎样让宣传性更具艺术性,怎样让历史性、文献性更具故事性,是这部剧带给我们的启发。

总之,《黄土高天》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的主题书写方面,在社会层面、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文献层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比历史记忆本身更有细节、更有温度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