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关键词”成为一种方法,书写流动的文学史 《广州文艺》举办“当代文学关键词”座谈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婉  2018年11月06日12:52

发韧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关键词批评"以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为兴起标志,为研究者打开了独到的研究视角和新鲜的理论视野。这些年来,关键词写作热度不减,不少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的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著作进入视野。2017年底,《广州文艺》以杂志改版为契机,策划推出了全新文学批评栏目“文学圆桌:当代文学关键词”,透过关键词,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立体呈现与多维分析,力主开拓文学评论新范式,在文学期刊特别是期刊评论中,独特亮眼,引发关注。

《广州文艺》举办“当代文学关键词”座谈会

11月4日,广州文艺杂志社邀请20余位知名文学期刊编辑和作家、评论家、学者围坐一堂,为“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会诊把脉,为后续发展出谋划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东胜出席座谈会。《广州文艺》主编鲍十、《广州文艺》副主编张鸿、“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主持人陈培浩共同主持座谈会。

该栏目开办一年来,围绕底层文学、先锋文学、第三代诗歌、九十年代诗歌、多民族文学、作家的学科背景、海外华文文学、当代散文、海外文学经验和当代文学、翻译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批评、民间文学奖等关键词,先后组织27位评论家、学者,分12期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评论文章,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均引起一定反响。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讲话中对《广州文艺》杂志一直以来的纯文学坚守表示敬意和感谢。他指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文艺》坚持都市文学定位,在发现、培养和支持新锐作家、鼓励先锋探索作品方面所作的努力,成为它的一种风格特色。而作为广州市的文学刊物,始终拿出版面支持面向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评论研究,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具体到“关键词”栏目,吴义勤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该栏目的创办有两个“特别好”,一是“关键词”这个切入点好,能透过文学发展繁荣的表象,扎扎实实对当代文学的很多深层问题开始进行研究、讨论和梳理,积累下来非常有成果;二是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团结聚集优秀青年评论家的平台,通过栏目研究的展开使青年批评家获得进一步培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模式和路径,长期做下去,就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批评家队伍,对文学事业也是很大的贡献。

与会嘉宾从“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的设立、形式、内容、传播谈开来,展开真诚而热烈的对话和碰撞,帮栏目挖掘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话题等,对提升栏目乃至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开出视角不同的良方妙策。

座谈会现场

文学刊物应当更有力地介入文学现场

“文学刊物如何成为一个有效传播文学价值观的媒体?它不只是要刊登作品,而且要真的回到介入文学现场的功能里面,向写作者包括读者,把自己对于文学现场的观察、判断传达出去,所以,像‘关键词’这样的栏目,意义重大。”《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认为,这个栏目给同为办刊人的他带来了启发。

徐晨亮谈到,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在文学刊物主动介入文学现场的尝试、努力都在减少,一方面可能是学术期刊的分流,另一方面,文学报刊进入文学现场更多时候是一种命名式的,比如发现一些思潮、一个作家群体为他们命名等。“《广州文艺》的‘当代文学关键词’的栏目设定,更多是对话式,把探讨的每一个话题标识在文学现场里面,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不是我们造出来的,以关键词为基础,展开一种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这是否代表文学期刊进入文学现场新的方式和姿态,值得更多人来关注。”

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荣光启看来,“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这种介入文学现场的方式是很有吸引力的,“选取的‘关键词’这个词本身也有吸引力,这个词的出现一定在当代文学现场非常有意义,很多人关心,又或者说对于很多人来讲它模糊不清,现在要在文学现场把它擦亮,把意义呈现出来。”

“现在连很多文学理论家包括理论研究者、文学批评家都谈到让文学理论研究回到文学现场的问题,通过文学批评来建构当代文学理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唐诗人提出,做文学批评的时候,是否可以主动参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通过具体的研究来实现具体的建构,“如果我们做这个栏目,有这样的维度,在介入现场的时候反观理论的构建,也是另一种深入,应该非常有意义。”

从关键词出发,抵达大文学的视野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首先在会上提出,可以把关键词的选择扩展到文学史之外。“比如,稿费这个关键词,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还有物价指数、GDP,和生活息息相关。”他说,1976年他拿的第一笔稿费是20块钱,确实很高了。“今天看来,现在的稿费不是涨了,而是低了,这些关键词拿来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

“当代文学研究有矢量化的转向,会牵涉到关于文学制度的研究。中国文学生态当中的每个点都可以深化出来作文章。把关键词扩展到文学制度、文学生态、文学生活当中,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说,“在当今新的媒体时代,技术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好的选题。在提炼和筛选关键词的时候,可以从大的经济、文化、制度着眼。”

华南农业大学文学教授杨汤琛也认为,文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是整个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就文学讨论文学,很多问题讨看不清楚,关键词栏目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文学史的价值,同时也应该具有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她进一步提出,“作为这样一个文学批评栏目,不仅仅是一个关注和把握当下的问题,甚至应该有能力指出当代文学未来的可能性、发展的向度是在哪里。”

浙江大学人文师范学院教授徐勇坦诚地表示,这几年自己一直面临选题的困惑,就是文学评论的选题如何产生与时代的关系。“当今时代,我们总谈文学被边缘。文学不应该是小圈子里的交流,评论的选题也要超越某个小群体,能产生和时代、时代主题的勾连关系,这也是我们的挑战。”怎么样让选题更好地进入时代,阐释甚至照亮时代,徐勇对“关键词”栏目充满期待。

从“关键词”出发,可以回望历史,介入当下,展望未来,可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广阔空间里,重新激活我们对于文学的阐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为栏目贡献出自己认为有价值、可探讨的大文学视野范畴的话题,比如文学阅读的危机,文学与现实,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文学的代际,推理、侦探、科幻元素与文学等等。

倡导个性表达,开拓评论新范式

当大家纠结于这一栏目的文学批评体例时,吴义勤提出,这个栏目要做的就是把所谓学院批评、作协批评、媒体批评的界限消除,批评本身没有那么多界限,有的时候谈界限是一种心结、情绪的放大,要避免这种界定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焦虑。

“但不可否认当代文学评论的两极发展,学院派非常讲究体系、理论,但是反学院的方向独钟现象,如何调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好的一种办法恰恰是‘关键词’。”福建省文学院副研究员曾念长提出,“‘关键词’是介于现象和理论之间的中介,把它作为一种方法很有效。”基于这一点,他很看好这个栏目,认为这个栏目如果能一直办下去,用关键词书写正在发生的、进行时中的当代文学史,很多年以后,所能呈现出来的理论面貌、批评面貌对当代文学的研究将有很大的贡献。

“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的定位是开放性的,要提供更自由的言说空间、更有批评力量的平台。由此,大家认为,应该在尊重个人审美,不伤害批评家自身感觉的前提下,增加交锋性和好看度。“当代文学关键词的延伸性很大,与当代文学现场的结合度高,要挖掘话题本身的争议性、争论性,可以出现有锋芒的、尖锐的、更酣畅淋漓的讨论,做更接地气、更有血肉的批评。”苏州大学教授房伟建议,“每期可以再多找几位评论家对话,特别有讨论性的话题可以搞延伸,还可以把相关的话题做成一个系列,比如网络文学的,每期集中一个点,做深做精,充分展露观点。”

《南方日报》文体中心主任李贺从媒体人的角度谈到,现在的文艺批评其实很多样化,像豆瓣等网站对一些书的评论,阅读量高,可读性强,更不用说自媒体,文艺评论到了今天可以融合更多的写作方式,采用更好的传播方式。

徐晨亮鼓励“关键词”栏目做一种类似破壁的工作,把批评家和作家、作家和读者打通,成为一种摆渡。“我觉得文学期刊完全可以把学院内的批评家的思考更好的传播给现场的读者,学习一下社科方面学者和普及类的历史读物的做法,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作为文学期刊人特别期望看到的尝试。”

参加座谈的还有刘洁、徐福伟、葛一敏、郑焕钊、郑润良、陈崇正、王威廉、林培源、李德南等。

与会人员合影

(摄影:朱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