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新世纪以来话剧文化观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健  2018年11月01日17:27

《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新世纪以来话剧文化观察》

作者:徐健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ISBN:9787104046905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新世纪以来话剧文化观察》是作者近10年来撰写的关于新世纪以来话剧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论文、评论合集,全书分为“变局中的创造与坚守”、“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浮出城市的地表”三个部分。“变局中的创造与坚守”聚焦新世纪话剧发展的热点问题、重要现象、年度述评,重在宏观的把握和观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是对近年来靠前西方戏剧引进潮现象的探讨与反思,既有全面的史论梳理,又有典型化的个案分析;“浮出城市的地表”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话剧崛起这一个案,窥探新世纪话剧发展的都市化趋势,力求为话剧研究探寻新的路径和方向。

【后记】

作者:徐健

《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收录的是笔者近10年来,关于中国话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话剧发展现状与阶段性问题的点滴思考。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变局中的创造与坚守”,主要从宏观层面解读现象、分析问题、探寻出路,既有笔者对年度话剧创作态势的述评,也有对重要展演活动、演出现象、研讨话题的及时研判与探讨;第二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汇集了笔者对近年来外国戏剧引进潮这一重要戏剧现象的研究与阐释文章,特别是有关波兰戏剧的篇什,从个案分析的角度探究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戏剧生态与其戏剧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中国观众走进、认识波兰戏剧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路径;第三辑“浮出城市的地表”,由笔者在当年硕士论文(2007年初)的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话剧崛起这一个案,窥探新世纪话剧发展的都市化、商业化趋势,尽管今天看来,其中的部分观点和表述有些直观和稚嫩,但是论文涉及的“都市话剧”命题及其分析视角,对当下话剧研究依然富有参考意义。

戏剧批评是一个时代戏剧思潮的“晴雨表”,不仅折射着戏剧创作的起伏变化,而且映衬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美学走向、艺术观念。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戏剧批评的演进是与戏剧生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思潮和探索戏剧思潮叠加,中国戏剧迎来了创作上的繁荣与丰收。戏剧批评在活跃戏剧创作氛围中,发挥了解放戏剧观念、助推戏剧实践、提升理论研究的作用。“争鸣”与“真诚”成为那个时代戏剧批评的关键词,而一大批文化学识深厚、艺术素养较高的戏剧批评家的介入,以及各领域文艺批评家对戏剧的空前热情,也让戏剧批评参与到时代的社会变革中,成为社会风潮、文艺风潮的见证者、推动者。只是受到时代的局限,彼时的批评、评论不免带有意识形态的局限和敏感,艺术判断上的二元对立,以及遣词造句上的概念化、工具化,使得一些批评不免带上了政治色彩和观念束缚。然而,这些并不影响彼时的戏剧批评与戏剧创作、文化思潮、社会思潮之间深刻的关联与互动,浸透着一代批评者对待戏剧艺术的坦诚、挚爱与执著。

今天的话剧发展环境已经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文艺生态、戏剧生态更加的多元、细化,话剧演出的数量和规模逐年提高,创作者、评论者、观众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网络、微信等新的媒介手段的出现,也从接受层面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消费习惯。这些来自外在、内在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戏剧批评。当下的戏剧批评,与话剧创作一样,变得日益多元,不仅发出的渠道增多了,以往多集中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专业刊物,现在各种都市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在发出戏剧批评的声音,特别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更是带动了戏剧批评多元化声音的出现,而且批评的参与人群也变得广泛了,以往主要是戏剧界、文艺界内部的人在从事着戏剧批评,现在民间批评、评论越来越多,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家”,戏剧批评、戏剧评论的广泛性、影响范围正在日益增强,批评主体的艺术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在这样的多元批评时代,戏剧批评所遭遇的困惑也随之显露,最主要体现在戏剧批评的专业性正在消解,写作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此外,戏剧批评与戏剧创作的质量与盛衰有着直接关系。近些年来,值得批评家们从美学开掘、艺术表现、审美探索等方面深度分析、研判的作品和现象匮乏,很多作品、现象都形不成气候,甚至缺憾、弊病、症候在多年来也循环往复、原地打转。戏剧创作质量的“下滑”、专业戏剧批评“失语”,真正有价值的批评“缺位”,自媒体戏剧批评“自娱自乐”,成为制约当下戏剧批评发展的瓶颈。

走进戏剧现场,关注社会人文思潮的变化,感性而不晦涩、坦诚而不做作、建构而不消解、年轻而不世故,这是新时代我们期待的戏剧批评。

本书收入的文章都是建立在大量观摩、研读剧本的基础上,尤其是近10年,我几乎每年的观剧量都保持在百余台,收集的戏票也已装满了整整一箱。晚上看戏,半夜回家更是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常态。如今,再次重温这些文字,回味每一次幕开幕合,剧场里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人物、场景和感动都会历历在目。

期待、恳请专家与读者批评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