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实题材纪录片《生命里》关注临终关怀 在死亡前,看尽人生百态

来源:新闻晨报 | 殷 茵  2018年09月14日08:44

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舒缓疗护区,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这个病房挺好的,装修得很漂亮”,“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来都是等死的……”

有人提前让家属拿来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她从中挑好了自己的遗像,挂在自己床头。

医院周围的居民房都挂着镜子,他们认为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希望把晦气再返照给医院。

在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里,总有些角落流淌着冷酷的忧伤。喜新厌旧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开始、新生、开幕;而不太关心甚至不愿去思考结束、离去、落幕。而现实题材纪录片《生命里》,却毫不避讳地把它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让人不得不思考——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部由云集将来制作,吴海鹰执导的纪录片耗时6000多个小时,真实记录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将于9月13日起每周四晚18点在腾讯视频和哔哩哔哩同步上线,全季共三集。

冷静克制,杜绝卖惨

这些真切发生在病房中的故事,是总导演吴海鹰用业余时间坚持三年拍摄记录的结果,而这期间,历经了家属排斥、不被理解、拍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起初被家属一次次地拒绝,都开始怀疑自己了,但当时换位思考就觉得可以理解,于是沟通的方式从‘说服’转变为了‘聊天’,就这么带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跟他们每日相处,日子久了大家就渐渐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也愿意接受真实的拍摄。”吴海鹰导演说。

发生在医院的故事,总不免会让人联想起血肉横飞、痛哭流涕、紧张刺激的画面。但《生命里》却没有以痛苦反映死亡,反而处理得相当冷静与恬淡。

“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那种情形后来再也没有了。”68岁的鲁胜兰是一位乳腺癌患者,也是让吴海鹰最动容、敬重的一位主人公。她看起来和普通老太太没什么两样,谈起往事总是像在拉家常,乐观而豁达。一幅幅鲜活、温暖、有趣的画面,克制冷静的风格与题材的凝重形成巨大的反差。

直面死亡,任重道远

阿图·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别》一书讲到高龄老人面对死亡时说道,“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临终关怀恰恰不是解决痛苦而是疗愈痛苦。

片中,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不同,安宁病房医生护士的首要职责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帮助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由他们经手并“送走”的病人每年有近200人。相比起“白衣天使”,他们更像是“生命摆渡人”。除了医护人员和临终病人,《生命里》也将镜头对准了青年志愿者。安宁病房的志愿者多部分来自上海的高校,他们之中有的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来做志愿服务,有的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实习,他们的到来给安宁病房带了青春与活力。

“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生寄死归,希望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享受当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总制片人蔡懿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