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英、澳三国剧作家研讨“儿童戏剧的改编艺术”—— 所有的动人之处,来自作品的文学性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2018年09月10日08:54

“不是孩子从我们手里继承世界,而是我们从孩子手上借用未来。”2018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期间,一位儿童戏剧从业者的话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除了53场优秀的国内外儿童戏剧演出,本届艺术大会上,各国儿童戏剧从业者还就儿童戏剧如何才能更好地跟儿童观众对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戏剧观去引导创作、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的关系、优秀的儿童剧的标准是什么等多个话题展开了多种方式的探讨,“孩子”、“未来”、“爱”成为从业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而在众多的活动中,一场以“从儿童文学到儿童戏剧——儿童戏剧的改编艺术”为主题的研讨吸引了记者的格外关注。文学与戏剧的关系历来是戏剧创作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对于儿童戏剧也不例外。儿童戏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儿童文学的滋养和影响。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改编、如何选择改编作品、怎样改编……研讨会上,面对这些改编中的实际问题,来自中、英、澳三国的儿童剧作家,结合各自的创作实际分享了彼此的心得。

“只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跟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剧作品。”

文学是叙述的艺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难改编。然而,全世界的剧作家们却从未放弃过改编文学名著的努力,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素材进行改编。英国戏剧导演、编剧维基·艾尔兰曾经在伦敦沃尔卡儿童剧院担任过艺术总监。任职之后,她就开始排演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儿童戏剧。当时,她选择的故事素材都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故事,同时还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期待着把这些好的作品展示给儿童观众。为此,她不仅委托作家来改编故事,自己也会进行故事的改编和导演,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相同的标准把文学作品搬上舞台。谈及如何选择改编的文学作品?她谈到,不管是自己改编,还是找其他的改编者,整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找一个自己认为会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要具有持久的影响,并且能够让孩子们既收获知识,也收获感动,同时,还适合用戏剧的媒介表达出来。

一旦进入改编的环节,维基·艾尔兰认为,成功的改编不能省略任何一步。作者首先要熟悉书籍,为人物戏剧动作写摘要,甚至连中场休息都要考虑在内,确认是否要为人物安排大幅的身体动作、歌舞,还要确认演员是否可以在不同角色之间自然转换。“我会尽量地忠实原来的小说,因为我认为大部分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是字斟句酌的,他们会仔细地安排他们故事中的每一条线索,更重要的是会精心安排他们的整个故事,我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干涉这个过程的。” 维基·艾尔兰说。以她自己的经验看,孩子们原先熟知并且喜爱的那些原作,如果说被改变了,而且又不知道改变原因的话,孩子们的接受度会非常低。但有时不得不进行改编,比如篇幅。如果原著篇幅过于短小,需要仔细观察细节,以丰富的方式表现出来,不然新的内容会显得画蛇添足。“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最后展示出来的戏剧的每一个时刻都必须是有相关度的,而且是孩子们喜欢的。只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跟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剧作品。”

“看似更简单的儿童戏剧改编,其实更需要剧作者们满怀敬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剧作家冯俐谈到,时下中国儿童戏剧舞台上,对当代的、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相对较少,对世界童话和中国传统故事的改编较多,前者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后者如《西游记》、中国成语等,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但也存在选择“源文件”重复性较强的同质化倾向。纵观这些作品,她认为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第一,偷懒性改编。保留故事、主要人物,改变书写方式:将原来的对话和描写,变成台词与舞台提示。第二,放弃作品灵魂的改编。保留故事梗概,忽略人物的内心刻画、发掘,放弃原作精神价值,破坏作品完整性,令内涵深厚的经典作品沦为单薄的故事。第三,破坏性改编。有些并不熟悉儿童戏剧规矩甚至不了解孩子的创作者,为追求不同,而过度在改编中“创新”,甚至解构、颠覆,以赢得有话语权的成人世界的喝彩或是称奇。第四,缺乏专业性研究导致的无价值改编。“总之,看似简单的儿童戏剧、看似更简单的儿童戏剧改编,其实更需要剧作者们满怀敬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冯俐呼吁,儿童戏剧应该更关注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将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精心转化为优秀的儿童戏剧作品。“好的改编,首先要完成从文学思维到戏剧思维的转变,需要把握戏剧的艺术规律,需要从结构的重建入手,创造出戏剧性的审美形式,同时保持原作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在冯俐看来,世界各国儿童戏剧在飞速发展,风格样式上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丰富多元,甚至“从文本入手”已不再是惟一的创作方法:从演员的独特技能入手,从一段音乐入手,从一幅画、一个线条入手,从某个道具、物品入手,从某种舞台科技手段入手……然而,那些没有台词、没有文本、甚至没有具象人物和完整故事的非传统儿童戏剧中,仍多有动人的作品。“我以为,所有的动人之处,依然来自作品的文学性,即对人和世界的深刻、独特洞察,对生命生活境遇的理解、表达,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微的永恒关怀。”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有自己足够的理解能力,去理解在面前发生的一切。”

澳大利亚Barking geck剧团执行制作人、编剧、导演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认为,把一部文学作品改编为儿童戏剧,首要的出发点应该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灵感,而不是希望卖多少玩具或者娱乐大众。“真正受到孩子欢迎的作品,文学性都是关键因素,决定了改编剧作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包含着智慧之光、心灵之光和人性之光,改编就是要传递这些光芒。”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曾改编过不少优秀儿童戏剧作品。结合自身的经验,她提到,对原故事的裁剪应注重听取孩子们的意见。为此,她设立工作坊,让孩子们投身于戏剧情境之中,这种方式运用到儿童剧选材过程中,意在提醒编剧不仅要从大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也要了解孩子眼中世界的样子。“好的故事通常是我们改编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说,“对于好的儿童戏剧来说,我们应当避免这样的诱惑,用语言去解释我们舞台上的动作、感受、形象。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他们有自己足够的理解能力,去理解在面前发生的一切。”

海伦·赫里斯托夫斯基谈到自己也会遇到作家与改编者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我会尊重作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会去鼓励他们要勇敢起来,并且相信我们的创作能力。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跨过从作品到戏剧的这个桥梁。”她表示,如果自己是改编者的话,首先需要花时间熟悉原作,“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一片漆黑中围绕着一个锁上锁的房子四处在走,然后突然找到了一个地方能够进入这个房子,那么一旦进入这样一个房子之后会感到宾至如归。”

“从成人化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儿童戏剧的元素,也是对儿童戏剧题材拓展的一种尝试。”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编剧杜邨谈到,从儿童文学中选材进行儿童剧的创作,几乎是每一位儿童戏剧创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儿童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涵盖儿歌、童话、寓言、绘本、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儿童戏剧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儿童文学改编成儿童戏剧,其实是在文学范畴里的一次格式转换。当然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转换,是要去发现其中的核心事件。”杜邨认为,这个核心事件必须跟孩子有关,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在这个基础上,任何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编成一部儿童剧。关键是要看作者的主观态度,就是他们在原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希望表达什么?

谈及改编中的尊重原著问题,杜邨认为,首先要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题,尊重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次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和性格;再次是尊重原著的故事。“儿童文学给你提供的只是你创作剧本的素材,这个素材和我们出去采访、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素材是一样的,都必须进行戏剧的加工,用戏剧的形式、戏剧的视角、戏剧的结构、戏剧的人物、戏剧的语言来构架一个在这些素材之上的戏剧故事。”杜邨说,“最忌讳的一种改编,就是把一种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直接转换成剧本的文体,只进行格式的转变不是改编,不是再创作,这样的改编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戏剧也不能忽视文学性,大到用词用句,小到标点符号,都不能忘了文学的元素,都应该尽可能的斟酌和谨慎。”

由于电子技术、数码技术以及互联网等的发展,如今孩子们的感知度、接受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中国儿童文学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面对这样一个成熟期,杜邨认为,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的题材和舞台呈现手段上进行一些拓展和创新。“其中,从成人化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儿童戏剧的元素,也是对儿童戏剧题材拓展的一种尝试。西方在近代已经有《罗宾汉》等向儿童灌输正确价值观的读物,但是罗宾汉的故事,也是从成人的文学作品里提炼出来的。在这方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泰坦尼克号》和《悲惨世界》进行了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