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有一定经历静下来读鲁迅,定会有所感悟

来源:澎湃新闻 | 沈河西 张天阳  2018年07月31日08:17

7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李浩作为主讲嘉宾做客“上海·故事”读书会。

1927年至1936年间,鲁迅定居于上海,而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长近十年的时光里,鲁迅又与上海发生了怎样的故事?7月29日,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李浩作为主讲嘉宾做客“上海·故事”读书会,该活动同时也是《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上海》的新书推广会。

《上海鲁迅研究》是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编辑的季刊,每年共推出四辑,每一辑的专栏各不相同。本辑设置的是“鲁迅与上海”专栏,收录了与此相关的许多文章。这些文章从电影、书店、咖啡厅、菜谱等等日常的事物入手,以小见大,各自从不同角度对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与工作进行了考证与研究。比如《电影——鲁迅洞察社会的另一窗口》提出论点,认为鲁迅“正是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来洞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从而更加丰富了鲁迅的整体艺术思想内涵。”《鲁迅北新书局版税所见欠款事件》以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重新考证了鲁迅与北新书局之间的版税斗争。《鲁迅笔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家?》则以详细的史料为依据考证了“革命咖啡店”所在之地及相关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上海十年对鲁迅而言的特殊意义。

在读书会上,李浩通过介绍书中编选的多篇文章,带领读者们进入鲁迅在上海的日常生活,试图让读者们看到一个更富生活气息的鲁迅,改变人们对鲁迅的刻板印象,还原他的本来面貌。

“来到上海以后,鲁迅依然保留了很多在北京生活时留下来的习惯,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抽烟、喝酒、爱吃糖,爱穿长袍马褂,留着短发和胡须。上海的文化环境虽然与北京完全不同,但对他的生活侵入并不大,”李浩说道,“但是鲁迅认为上海是一个‘五方杂萃’之所,这样的人文环境对鲁迅来说确实更加舒坦。”上海的多元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真正地成为了一位杂文写作大家;与此同时,在上海的近十年中,鲁迅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和木刻版画的倡导者。鲁迅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他的自身意愿和当时上海的整体环境,使得鲁迅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为中国新文化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李浩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各类销售报表,选购鲁迅作品的读者数量远远超过胡适。“有人把这归结于宣传和教育因素,我觉得不止如此。在选购这种类型的图书时,宣传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总体来说,在买书这件事上,最重要的仍然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个人选择上,为什么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选择鲁迅而非胡适,我认为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李浩说道。

读书会上,有读者提到近几年刮起一股歪风,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鼓吹应该删减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询问主讲人对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李浩回答道:“其实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鲁迅作品大概是《故事新编》吧,鲁迅自己也说过自己的作品不适合二十岁以下的读者阅读。我记得自己读中小学的时候,语文让我讨厌的地方在于背书,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说鲁迅的作品过于晦涩难懂,或说其已经过时了,我认为只是一帮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声势。过去我研究的是文物而非文学,那时我也觉得鲁迅不好玩。正是因为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事,读了鲁迅的很多作品,才越来越感受到鲁迅的深刻。鲁迅作品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第一套《鲁迅全集》其实是日本出的;二战后日本天皇被降格为普通的‘人’,对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正是在那个时候,日本出版了第一套《鲁迅全集》,对日本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鼓励。我个人认为鲁迅没有过时,只要是有一定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人,静下来读一读鲁迅的书,肯定是会有所感悟的。”

还有读者问道,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究竟是如何看待的。李浩答道:“鲁迅骨子里就是一个传统文人。”他谈到,鲁迅从日本回国,奉母命成婚,说明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传统的以忠孝为先的人。而他正因为充分发现了传统中的美,也才意识到了扎根于传统中的不足。“鲁迅其实特别崇尚传统文化中的汉唐文化。”鲁迅曾谈到,在汉唐之时,古人会在墓碑上刻画从欧洲传入的动物,而到民国之时却没有人敢在墓碑上刻一点来自西洋的东西。这是因为国人失掉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辉煌不是一种表面的堂皇,它来源于一种敢于“拿来”的态度,来源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精神,是一种真正的汉唐气魄。“不要认为鲁迅是一个反传统的人,鲁迅是太传统了,深入了传统才知道了传统的不足。”李浩认为正是因此,鲁迅才能写出《狂人日记》,其他人则写不出。他说,鲁迅一生都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社会对接起来。在当时,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确实走在中国的前列。鲁迅放弃在国外生活,归国寻找救治中华民族的良方,主要就是出于责任心,一种民族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而鲁迅认为国人只有重拾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

《上海鲁迅研究》系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读物,其专业性较强,阅读难度较大。对此,李浩提到了鲁迅曾经的一句话:“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就像鲁迅看版画一样,当然会有看不懂的画,就好比读者读这本书,”他说,“培养读者也是我们上海鲁迅纪念馆长期所致力的基本工作,今天来这边参加这次读书会,也是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