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好饿”的儿童剧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徐雅群  2018年07月06日09:40

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看一场寓教于乐的儿童剧,无疑是年轻父母热衷的选择。但目前市场上国产儿童剧的数量虽然不少,真正能让大人和小孩都坐得住的却仍不多。

加拿大美人鱼剧场出品的儿童剧《好饿的毛毛虫》,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这部剧虽然用了“黑光剧”的名头,但在黑暗环境中由操作人员穿黑衣操作木偶这一噱头并不算有多新颖,两位操作人员加上一位助手的阵容也绝对算不上豪华,无论舞台布景还是灯光、道具,都简单到几乎朴素。然而,这并不影响它让最不容易坐住的2岁以上6岁以下年龄段的小朋友开开心心地看完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作为成年观众,通过看一场演出,能让小朋友学会辨认许多动物,了解了毛毛虫蜕变成蝶的过程,会数一周七天等,同样会觉得不枉其不菲的价格。

这部剧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国内儿童剧团队学习和借鉴的呢?笔者觉得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来归纳——选对视角、学会取舍。

所谓选对视角,即抛弃成年人的创作思维,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故事。很多创作者在创作儿童剧时,会下意识地从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们在这部剧中能学到什么、收获什么,从而将成年人的意识灌输到了演出中。《好饿的毛毛虫》一剧一直都在以孩子的视角去讲一个个故事,就像是小朋友写下的观察日记,不会刻意在知识上加备注,提醒孩子“这是需要记下的内容哦”,“我们不可以学习它哦”。小动物的名称也好,各种食物也好,都任由小观众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接纳吸收,这便给了孩子主观上的充分自由。

在观看演出前,笔者相当好奇制作团队要如何改编《好饿的毛毛虫》这个绘本故事。通常,一本绘本的内容很难支撑起一场完整的演出,所以制作团队会选择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扩充。绘本改编另一个难度在于,虽然有视觉形象,但从平面到舞台呈现,仍然存在一个跨维度的壁垒。《好饿的毛毛虫》选择了将原作者艾瑞·卡尔另外两本绘本《拼拼凑凑的变色龙》和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与《好饿的毛毛虫》拼接,形成了三个风格相同、却各自独立的小故事,这不仅满足了演出所需的内容量,又因为故事简单紧凑,而让小朋友们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同时,用偶剧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绘本原有的可爱形象与丰富色彩,也避免了以真人扮演和跨维度所造成的失真。看似最偷懒和最简单的选择,其背后是主创团队对原著的尊重及对自己二度创作时创作欲望的克制。毛毛虫在树叶上爬行时的维妙维肖,变色龙插上鹿角、鱼鳍、狐尾的流畅技术,都能让观众感觉到主创团队的匠心独具与非凡的艺术造诣。创作者们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懂得如何取舍,在创作表现欲望上知道该如何收放。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睿智与境界,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