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浙沪作家、学者研讨南方派作家电影 创造“曲径通幽”的好电影

来源:文艺报 | 南 文  2018年03月23日08:07

由苏州福纳影视主办的首届南方派作家电影研讨会日前在苏州举行,来自江苏、上海和浙江的作家、业内专家围绕南方派作家电影在未来中国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电影的地域文化特色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者认为,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电影如《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到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再到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来出现的像《红粉》《风声》《万箭穿心》等电影,包括王家卫准备拍摄的《繁花》,都具有鲜明的南方风格和特色,电影理论工作者应该对南方电影进行研究总结。

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苏州福纳影视,曾和作家苏童、王朔、程永新、黄小初以及画家朱新建、阿海等共同发起“南方派”作家电视,先后拍摄了五六百集根据南方作家小说改编的作品,如《老岸》《阿Q的故事》《名优之死》《离婚指南》《女人为什么哭泣》《新乱世佳人》《干部》《派克式左轮》《红粉》《风月》等。在苏州福纳影视导演范小天看来,南方派作家电影是一个宽泛的开放的概念,既指地域上的南方作家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指一些具有南方精神的、原创的作品,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

在作家眼中,“南方派作家电影”又是什么样的呢?作家苏童谈到,中国北方文明关注的是旷野、土地、草原、荒漠、大江大路,而南方是曲径通幽,“曲径”很重要,“幽”也很重要。南方派作家电影就是创造“曲径通幽”的好电影。“南方意味着什么?是拍别人想象中的南方的电影还是小的文化概念上的南方?”作家叶弥表示,南方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地域上的东西,“我认为首先把南方就确定在苏州这一块,扩散到吴越地区。‘江南,翻开沃土,有水,有电影’”。作家金宇澄认为,南方派作家电影的概念最好用作品说话。“我觉得苏童的《红粉》是这一类电影,题材叙事都是南方味道,叶弥前些年发在《收获》的《小男人》也可以拍出这种气质。对于这一概念,现在还是一个不怎么清楚的口号,需要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需要有一些电影拍出来。”而在作家麦家看来,电影的地域属性不是那么强,南方派作家电影似乎更适合叫“超南方电影”,既保留南方电影的概念,又扩大了南方电影的外延。

“好的小说关注人的故事,好的电影同样如此。” 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表示, 中国电影要往前发展,一定要借助文学、小说的力量,从核心竞争力上提高品位、品质。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南方派作家电影的探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表示,南方派作家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它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风格,它细腻、温暖、潮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把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元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提升。“要从宏观角度为南方派作家电影布局,即从影视制作、教育、研究和产业四个方面构成南方电影的‘四梁’,打通长江一线、华东一片,联合港澳台,慢慢立体化,面向中国,走向世界”。

会上,专家学者还对根据苏童小说改编的剧本《纸骑兵》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