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京腔京韵中国年 ——张建国、迟小秋、王蓉蓉、史依弘的大年大戏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杨雪 郭海瑾  2018年02月26日06:53

■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习俗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过大年,唱大戏”这一春节习俗久远而广泛,至今兴盛不衰。春节和戏曲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在春节期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纷纷将年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传承责任首当其冲地担当起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春节的戏曲舞台上,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新年戏曲盛宴。为此,本报采访了张建国、迟小秋、王蓉蓉、史依弘等著名京剧名角儿,请他们谈谈今年春节的这几天,为观众带来了哪些大戏?又是如何看待春节与戏曲这两项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地结合的?

张建国:过一个美的年

今年的大年初二对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委员来说,与他从艺46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大年初二相比,没有差别———因为46年来的46个大年初二,张建国都是站在戏曲舞台之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老戏迷朋友们一起过大年,唱大戏,共同欢度新春佳节!

今年的年初二张建国在国家京剧院的新春京剧演唱会上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龙凤呈祥》选段。张建国说,《龙凤呈祥》讲述的是刘备招亲的故事,是一出大团圆的戏。这出戏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几乎每个角色都由名角儿来担当,名字又讨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寓意,所以《龙凤呈祥》这出戏是春节期间的必演剧目。张建国今年饰演了两个角色:乔玄与鲁肃。

46个春节几乎都没有和家人团圆,张建国说,“我们这行就是这个特点,老百姓越闲的时候,就是我们越忙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是为人民演出,为人民奉献,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国家京剧院有个传统,院里三个团轮流在春节期间值班,赶上哪个团值班,这个团就要从初一到初六,每天演出,而除了晚上要演大戏之外,白天还经常要加场,所以一天演两场是常有的。张建国是三团团长,今年春节不是他所带的三团值班,但是他也被其他团邀请参演,因为春节期间,观众要看的,就是角儿。

谈起历经46年来的春节演出,观众和剧场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张建国说,不变的,就是老百姓的看戏热情!几十年前,张建国在河北时,每年春节都要三下乡到农村演出。农村的正月里很是热闹,农民们是一定要冒着严寒,比肩接踵地坐在村里的露天广场上看演员们演出的。后来,张建国到了国家京剧院,北京的老百姓更要在过年期间听一场京戏!大年初二这一场一定是一票难求。原因一是初二这天,人们可以走亲访友了;二是,这一天演出的角儿最多!

谈起46年来的变化,张建国更有感触。几十年前,不但演员演戏苦,老百姓看戏也苦。那时候的演员们就在露天广场上,只要有一个高台,就能搭一块席棚,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甚至风雪之中演出。晚上的时候,演员们得穿着大棉袄,提着红灯笼演。老百姓自己搬个小板凳,或者干脆就站着看两个小时的大戏。那时候演员们卸妆用的就是从水缸里打出来带着冰碴儿的冷水,洗一把脸,皮肤扎得生疼。因为是过年,所以村里头会给演员送些猪肉,演员们是自己带着厨师出来,烩一锅炖菜,啃着馒头,这就是那时候的演员在大年期间的饭菜了。

如今下乡的演出,与过去可是完全不一样了,张建国说,现在村村都有剧场,演员和老百姓再也不用冒着严寒酷暑来看演出了。现在老百姓的要求也高了,都要看角儿!就在春节前夕,张建国还去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做慰问演出,看到村里的剧场和文化馆的文化设施如此完善,张建国感慨,这真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给我们国家、给我们的文化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啊!

张建国说,过大年、看大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春节味道,早已不再停留在吃吃喝喝的阶段,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更注重精神的愉悦,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当戏曲与年这两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时,老百姓不但从戏中了解了历史,懂得了故事,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内心世界,还过了一个美的年!

王蓉蓉:过一个团圆的年

198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京剧院的王蓉蓉,在她工作的30多年来,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每年春节的演出。从大年初一就开始演,有时候一直要演到正月十五。上世纪90年代,新的长安大戏院一开张,每年春节王蓉蓉就在那里为老百姓演大戏,从没休息过。这几年国家大剧院春节也举办京剧演出,王蓉蓉也常常受邀主演大戏。下乡演出,对于王蓉蓉来说,也是常有的事。春节的演出,虽然很辛苦,但作为京剧演员,能够在过年期间给观众带去欢乐,王蓉蓉说,她感到很幸福。

今年的大年初二,王蓉蓉在国家大剧院演的是京剧经典剧目《状元媒》,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老师的代表作,也是王蓉蓉演出最多的代表剧目之一。这出《状元媒》她演出了将近2000场,深得观众喜爱。几年前,国家京剧经典大戏电影工程将王蓉蓉主演的《状元媒》拍成京剧电影,得以更加广泛地宣传推广。为什么春节期间在国家大剧院选择演这出戏?因为春节是中国人喜乐团圆、吉祥福庆的日子,而京剧《状元媒》讲的是杨延昭和柴郡主的爱情故事,唱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团圆美好的寓意,故事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唱念做打样样精彩,特别适合在春节期间上演。尽管北京的戏迷观众经常看王蓉蓉演出《状元媒》,今年春节的《状元媒》,依然座无虚席。

每年春节演出大戏,王蓉蓉都有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京剧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里,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观众喜爱京剧艺术的需求没有变化。在王蓉蓉看来,这就是民间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进入新时代,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京剧的发展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逢过年、过节唱大戏的传统更加得到弘扬,进剧场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京剧演员格外重视春节的演出。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的春节和戏曲这两种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弘扬下去?王蓉蓉认为:首先要选好剧目,要有时代感、要和当代观众有共鸣、符合观众过节美满团圆审美需求的剧目,像《状元媒》中杨六郎和柴郡主,不因种种阻隔而放弃爱情,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表现了那个时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品格,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将一个年轻貌美、活泼开朗、不畏世俗的女孩子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与当下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这就是戏曲带给观众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也要有高质量的演出,像《状元媒》等京剧传统大戏常演,但在春节演出之前,大家还是要进行认真的排练,做到常演常新,把最高品质的演出呈现给观众,不仅让戏迷观众得到最大满足,更要让越来越多的正不断走进剧场的年轻人,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除夕的大幕一拉开,唱起大戏和观众们一起过年,观众的笑声、掌声让王蓉蓉和所有的京剧演员们感到这是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也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王蓉蓉说,作为京剧演员,有责任把前辈艺术家传授的艺术和剧目传递下去。而每到过年,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听曲论艺,喜迎新年,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因此,过年作为民族发展中的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京剧有着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都需要文化传承者的坚守和继承!

迟小秋:过一个忠孝节义的年

今年大年初二,迟小秋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了京剧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锁麟囊》是程砚秋大师在1940年创作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程派经典力作,也是迟小秋作为程派传人,传承的最扎实、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至今已上演了千余场,无论是日常的商演,还是节庆演出,在全国各地,大小城镇,都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对于迟小秋来说,虽然这是一出久演并化入心骨的戏,但每次演出,她还是能有新鲜的理解和呈现,这就是国粹艺术博大精深的所在之处!

现在喜欢京剧和程派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在迟小秋看来,《锁麟囊》常演不衰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将京剧程派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在于这出戏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小故事说出了人间大爱。作品通过富户之女薛湘灵的乐善好施、仗义助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通过贫女赵守贞受恩于薛、并在富甲一方后,知恩图报又救助他人,使这种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闪光点,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也是《锁麟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迟小秋认为,不管是对于观众而言,还是对于演员自身,除了能从中学到、懂得做人的道理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传递呼唤人性的真善美。《锁麟囊》是体现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的典范剧目,我们应该学习并永久传承下去。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年”,一到这个节日,我们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特别是在民间,逛庙会、唱大戏等等。迟小秋说:由于是文艺工作者,职责就是为观众带来欢乐和祝福,所以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要一直坚守舞台。每到新春“年”的这些天,我们都会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演出,比如今年过年推出的“新春佳节·经典京剧剧目专场”演出,大年初一的《龙凤呈祥》、初二、初四的《锁麟囊》、初三的《宇宙锋》、初五的《白蛇传》、初六的《法门寺》,都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或代表作,名家演唱,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不但有追随多年的老戏迷,还有新加入的年轻观众,看着观众群体的变化,迟小秋觉得,大家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传统文化接力和传承的根本。

京剧艺术与年文化的结合,已经是近些年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这让我们在感受年味儿、享受阖家团圆的时刻,又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的浸润。就像现在很多在北京过年的年轻人,他们把父母接到北京,除夕一过,买上三四张戏票,陪同父母一起到剧场看戏,不仅让父母感受京剧的魅力,还能体现孩子的一片孝心,这都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地传承弘扬!让京剧艺术和中华民族“年”的结合,更加相得益彰!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民族味儿,让京剧更具时代的魅力!迟小秋委员说道。

史依弘:过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年

今年春节期间,史依弘委员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一出《四郎探母》。《四郎探母》这出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在南北剧院都会贴,不但观众非常喜欢,也具有时代意义。《四郎探母》是以北宋时期杨家将抵御北方各少数民族南侵的英雄故事为背景,讲述的是杨家第四子杨延辉(即杨四郎)的故事。杨四郎与番邦打仗时被扣留,在番邦未知他就是杨家后代的情形下,与番邦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杨四郎听闻弟弟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同来,他思母心切,于是说服铁镜公主到萧太后处为他盗取令箭,使他出关与老母匆匆相见。杨四郎答应将令箭一夜归还,为不连累铁镜公主,杨四郎连夜赶回,萧太后知道真相后也赦免了他。所以这是一出讲述母子、夫妻、兄妹情深,具有家国情怀的戏。

史依弘说,这样的情感和现代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很多观众每每听得声泪俱下。所以在春节这样一个凝聚着家国情怀的传统节日里,看这样一出极具人情味的、感人至深的团圆戏也是中国的老百姓所喜爱的。

今年春节的《四郎探母》演出,史依弘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是陪着父母来看戏的,使得很多年轻人自己也喜欢起了戏曲,他们就在后台等着与史依弘合影、签名。史依弘说,艺术家在传承,观众也在传承。

史依弘谈到年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结合时说,二者的结合本身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过去过年时,很多家庭是把戏班子、角儿请到家里来唱戏,也就是堂会。如今,人们对于自己的节日和文化传统的重视开始逐渐回归,经济富足了之后,势必要在精神上有所依托。这种回归在今年《四郎探母》的演出时,让史依弘特别有感触。今年这出戏一贴出来,很快票就售罄,这证明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有着传统文化的情怀的。

史依弘在今年的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一天。她笑着说,舞台演员没有休息的权力,甚至没有生病的权力,戏贴了出来,大幕一拉开,观众就在那等着了。

老一辈艺术家经常讲,戏曲演员要“闲时置,忙时用”,史依弘春节期间也在“置办”一件特别的事———为今年她在五一期间演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戏而紧张地学习着。她说,老一代各流派名家逐渐离我们而去,剧目越传越匮乏,所以今天,一个戏曲演员不能有一种抱着几个代表作就可以不再继续学习的心态,她认为应该跨越流派,学习流派,剧目要更多地传承,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戏曲面貌,这也是史依弘多年来在致力的事。

对于戏曲来说,作品最终是由观众来打分的,戏最终也是要唱给观众的。京剧一定要振兴、传统文化一定要回归,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