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人口述历史《史家胡同》出版

来源: 法制晚报 | 马晓晴  2018年01月03日08:06

百人口述历史《史家胡同》出版

由超过百位居民口述、提供图片素材的《史家胡同》图书正式出版摄/记者 杨益

位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史家胡同,素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这条拥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图书。今天上午,由超过百位居民口述、提供图片素材的《史家胡同》图书正式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故事。

书中故事多来源于居民

据《史家胡同》执行主编、北京市档案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王兰顺介绍,《史家胡同》图书从前期筹备到出版历时两年时间,全书共339页、约10万字,分为胡同溯源、胡同浏览、遗迹寻踪、变迁故事、名人荟萃、当代新篇6大章节。

该书的编写过程中,依托档案史料,挖掘口述史料,深入胡同院落,走访居民超过 100人,书中的故事和图片材料大多来源于居民。“通过不断的走访,我们从居民口中得到了许多并无资料记载的胡同片段,通过整合整理,完成了图书的全部内容。”王兰顺说。

记者从书中目录看到,该书从元大都历史写起,讲述了胡同中的名人院落,如焦家大院、陆家大院、官学大院、丹麦公使馆;讲述了名人故事,如同仁堂乐家、傅作义、章士钊、艾青、罗工柳等。此外还讲述了史家胡同内的院落从盛到衰的历史变迁。

“从这本图书开始筹备以来,我就特别关注,特别希望史家胡同的故事能够通过此书继续流传,在制作过程中,图书的编辑们也多次与我沟通交流,史家胡同的历史岁月在书中得到了还原。”为图书编辑提供了不少素材的居民索可夫拿着图书高兴地说。

今年68岁的索可夫是索家当家人王筱岩的孙子,他曾住在史家胡同49号院。早在清代,索家的老祖特克慎曾在蒙古做过库伦大臣。1954年,王筱岩去世后,大院被分给了她的7个子孙,从此院内人也各奔东西。此次索可夫拿出了他家的分房证明,讲述了大宅门败落的历史故事。

据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史家胡同》一书将档案史料与口述史相结合,是几代史家人智慧的结晶,还将在文创社内开展《史家胡同》图书义卖活动,义卖筹集到的资金将继续投入到文创产品的开发制作当中,形成良性循环。接下来,街道还陆续将演乐胡同、礼士胡同等东四南地区的胡同故事编写成书。

胡同始于元朝 历时700年

史家胡同是北京自明朝以来名称最为稳定的老胡同之一。胡同中大量保存了许多规制完好的四合院群落。在几百年漫长的岁月里,它在北京古都的政治、历史、文化、军事、建筑、教育、外交、医学、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早在金朝灭亡后的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受命在原金中都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在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上,已经清晰地标注了现在的史家胡同的位置,但当时并不叫史家胡同。作为支撑元大都城平铺的骨架之一,史家胡同的历史距今已有700多年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史家胡同在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张爵撰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坊间曾有一种说法,此处是明末名将史可法的祖宅。同时,史家胡同也有可能曾存在史可法家族的祠堂。

史家胡同住过的名人

1.傅作义、荣毅仁:1948年1月,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被蒋介石任命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同年9月,傅作义的总部进驻北平,史家胡同23号名义上是华北“剿匪”总部副官住地,而其实是傅作义及夫人刘芸生、其母刘伯筠以及其6个子女的住所。

在“大跃进”运动中,傅作义搬出了史家胡同23号,继而搬到这里的是到京赴任林业部部长的刘文辉。经过1965年的地名整治,史家胡同老门牌23号现已改为47号。

刘文辉去世后,时任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从北太平庄搬到了史家胡同47号。

2.同仁堂乐家:史家胡同老门牌61号,这里曾是同仁堂经理乐松生的房产。1965年,北京的胡同门牌进行单双号重新排列后,这里的新门牌为史家胡同8号。

3.刘半农长子、罗工柳:刘半农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史家胡同老门牌甲14号曾是他的长子刘育伦的住宅。

1920年8月,刘育伦与妹妹一同出生在英国伦敦,正是在这一年,刘半农写出了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1962年5月28日,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先生和夫人迁入这座大宅院。

4.艾青:“文化大革命”后,大诗人艾青离开新疆石河子市建设兵团司令部调到北京作家协会,寓居在史家胡同27号。1979年,艾青在这里写了一首《光的赞歌》。

注:文中资料内容均摘自《史家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