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王根柱:商丘黄土地里的“金疙瘩”

来源:商丘日报 | 戴文杰  2017年12月15日08:31

原标题:作家王根柱——商丘黄土地里的“金疙瘩”

10月27日,《解放军报》文艺副刊从尘封半个世纪的书堆里发掘一部短篇小说《县长拾粪》重新发表,并配发评论,引起强烈反响。评论不仅称赞了作品的重大价值,而且称年已八十四岁高龄的作家王根柱为埋在泥土里的“金疙瘩”,评价其“一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不求闻达,安贫乐道,至今保持着人民作家的初心与本色,难能可贵。”可以说,王根柱是埋在商丘黄土地里的一块“金疙瘩”。

王根柱1934年生于虞城县利民乡土园村,1950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校,任小学教师多年。自1951年发表处女作《黑三娃参军》开始,陆续出版《县长拾粪》《荒沙滩上的金银庄》《拖拉机开来的时候》等短篇小说集,小说被译成俄文,著有多幕话剧《红缨传》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发表电影文学剧本《钢珠飞车》《康庄大道》,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2016年创作发表电影文学剧本《花木兰正传》。

1987年夏日的一天,我和一位文友作为文学晚辈,去土园村拜访过先生,可惜未能谋面。师母说,他出去放蜂了,冬天可能会回来吧!那时中国文艺的春天已经来临了,可师母似乎浑然不觉,她用缺了沿的土瓷碗端了一碗白开水让我们喝,并小心翼翼地说:“他脑筋不中啦,跟不上形势了。”我至今还记得那碗白开水的味道,是地锅烧的,有淡淡的草木灰的味道,或者说是地道的农家味道。也还记得先生的房屋十分简陋,青砖地基,土墙。堂屋正中贴着毛主席像,破旧的方桌,几把椅子,别无他物。

如今先生的居住环境已大为改善,像大多数农家一样,先生也住上了宽敞的新房。窗外上下两付错落的条几上摆满了花草,显得生机盎然;水缸里,睡莲浮着新绿;淡墨勾勒的迎客松粉墙前,假山盆景默默静立。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那时识字的人并不太多,更不要说发表作品拍电影了。王根柱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达到了当时国内一流作家的水平,如果他稍稍努力,改变一下农民身份应该说是十分容易的。可他偏偏是个生性淡泊的人,不懂人情世事,只把精力放在了写作上。

更可悲的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写作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好处,还让他背了黑锅。中苏友好时期,他的短篇小说《二奶奶成了土专家》在苏联发表,中苏决裂后,他因此被污蔑为里通外国,受到打击。“文革”期间,为了躲避批斗,他只好远走四方,当起了职业养蜂人。

老人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追逐着花期,他到过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上海、山东内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小说《蜜蜂的故事》中,老人借主人公之口,说养蜂前,蜂仙要托梦给个法儿,蜂才会越养越旺,要不,即使你弄来了蜂,也是白费事。现实中的王根柱,跟本没养过蜂,后来他怎么就想到了养蜂呢?莫不是真有蜂仙托梦给他,才让他知道了养蜂的方法,一养就是二十多年!

他说,要想健康,就去养蜂吧。接着,老人讲了自己的亲身体会。

大概是1978年10月。王根柱带着几箱蜜蜂伙同别人去广东追花夺蜜,在商丘火车站等候火车,一位熟人见他吃治疗肝炎的药片,知道他患有肝炎。这人是一位医生,给他诊了诊脉说:“别上车了,你的病不轻,再晚三十天就不能治了。”王根柱听了心情非常沉重,但考虑再三,还是去了广东。

广东温暖如春,百花盛开,百鸟争鸣,多样水果成熟。天热花多,蜜蜂养得很旺盛,他知道蜂群里有一种宝物,叫蜂王浆,专门供给蜂王吃,其功能十分神秘。比如:一粒蜂卵如喂三天蜂王浆,七天卵发育成一只蜜蜂,如果喂七天蜂王浆,十五天就发育成蜂王。一只蜜蜂只能活四十多天,一只蜂王可活五年,而且蜂王一天下的卵重量超过体重。可见蜂王浆的活力多么强大。但蜂王浆极为娇嫩,从封箱中取出十分钟就开始变质,三十分钟即成了废物。现在所知的营养品没有能比的。王根柱利用养蜂的便利,天天从蜂王群摘取蜂王浆吃。在广东住了两个月,开始往北方转移,这时他的肝炎也不翼而飞,而且多年过去了,从没进过医院,十分神奇。

谈及养蜂岁月,老人没有流露半点伤感,也没有述说路途的千难万险。他脸上表露的是兴奋、流恋。那是甜蜜的岁月,是与花海为伴的岁月,是追逐诗和远方的岁月。

老人说,在外这么多年,我遇到的都是好人,我与他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在湖南冷水滩母猪塘村,有一个叫百林的村民。那一天王根柱带着蜂箱下了火车后,是百林用手扶拖拉机帮助运到村里的。他爹是队长,打开草房门就让住下了。王根柱忙付运费,百林的父亲说:“放蜂的一概不收费,帮助庄稼授粉提高生产,应该我们付费。”住了一个月,油菜花谢了,要往北转移,蜂箱又要搬上火车。因下了雨,拖拉机不能出动,泥太深。但火车不能等,百林说:“不用急,我和妹妹挑。”两个人打了赤脚披了雨衣一担四箱,两人八箱,来往了三个来回,把蜂箱全挑上车。给他们费用,争执了半天也不要。百林说欢迎下次来,再来一定收费。但此后一直再没有机会去了。说到这里,王根柱老人眼里溢满了泪水。“我真的想他们,多好的人啊!我放蜂能坚持下来,就是这些好人在帮忙,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那么远!”

后来年纪大了,老人又选择了在京经商,做熟食生意。说白了就是煮肉卖,老人依然做得风生水起,肉煮得色香味俱全,颇受各大饭店欢迎。老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他的大半生,一直在向生活学习,跟命运抗争,用智慧丰富生活和人生。

如今,老人已步入幕年,他依然没有忘记手中的笔。2016年,老人创作的电影剧本《花木兰正传》在《电影文学》发表,受到一致好评。根据多年考证,老人对商丘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火文化是推动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的观点,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人间火种》,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也已完成。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老人连夜学习,并写了心得体会。老人说,习总书记提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真是说到了根本上。写的东西人民不欢迎,只在小圈圈里传播,永远不会有价值。

每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老人会准时背着粪箕,穿过村子的小路,到田野里去转转。拾粪,已成了老人的生活习惯。站在家乡商丘的土地上,他内心是平静的,幸福的。他有健康的身体,孝顺的子孙,人生该经历的,他都经历了;生活里该有的,他都有了;像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他活得真切、朴实、投入、隐忍、一往情深。一不小心,他活成了自己小说里的主人公,活成了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