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赤子之心写就大爱情怀——读王宏甲的《塘约道路》

来源:文艺报 | 尹红芳  2017年12月13日06:47

王宏甲以饱含深情的笔,紧扣时代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书写了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以一个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脱贫的动人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人民的群像、英雄的画卷。

王宏甲通过书写塘约村的改革探索,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这个小世界,透过这个小世界主动思考国家发展前景,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该书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奔放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交响。书中无论叙述或议论,处处彰显历史的高度、现实的深度和哲学的维度,整个文本,呈现出有劲道的质感和强大的自信。

《塘约道路》中,王宏甲始终带着家国情怀,探索村庄发展,心系国家发展的宏大主题。他以国家发展为主轴,着力探寻社会进步的机制、原因和动力,书写时代巨变。他抚今追昔,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社会发展问题,以历史的高度书写家国情怀。讲述塘约致富道路前的贫穷状况时,他上溯明朝至1951年土改前夕,回顾塘约土地开垦历史,探索塘约贫穷的根源。他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分析塘约道路——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做到“四个切实”,塘约村走出贫困正是“四个切实”重要作用的体现。他引经据典深入分析“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个悠久的问题,《汉书》里就写到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用在土改前的塘约村也完全合适。

从现实分析和历史梳理中,王宏甲探寻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质与趋势。他分析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因而,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国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不可动摇的底线。

在分析塘约致富道路时,王宏甲以历史的高度表现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认为,“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进而创造更好的社会。一个村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只有在不忘初心的党的领导下,聚全体村民共同发展,举全村之力直至帮助最后一个贫困者脱贫,才是最大的政绩”。

《塘约道路》一书中深刻的分析,处处彰显着王宏甲特有的哲学辩证思维和真挚的民生情怀。在分析“塘约道路”中的塘约故事和塘约人物时,王宏甲从事物的现象出发,分析探寻事物的本质,条分缕析地呈现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比如每章的结尾,王宏甲都会紧扣其论述事实现象,深入挖掘事物发展的本质。在思考农村经济发展时,他剖析道:在信息时代仅靠传统农业方式已无法承载农民生计,真正的贫困已日益表现为旧有生产方式的束缚,在改革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塘约的“产业结构调整”,他发表独特见解:产业结构调整是从组织生产的技术层面去说的,其深刻的原因还是把全体村民重新组织起来,才有如上所见崭新的劳动生活。

不止对“塘约故事”的剖析,对故事中人物的刻画,王宏甲同样无例外地以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去分析,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他在讲述引领村民致富的无私奉献典型房学凯、陈万德、陈大兴、左文学及其父亲左俊榆的感人事迹时,不仅生动刻画了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幅人民的群像和英雄的画卷,更是探索了这些人物背后的情感力量和精神支撑,继而探索其崇高精神,进而剖析其制度本质,他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及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培育出这样一批以关怀全体村民生活为己任的党支部书记”。

在《塘约道路》后记中,王宏甲坦言:“我在整个采写过程中,一再感到这片土地上的新事物对我的教育和震动都很大。”他诚挚地表露着自己一次又一次走访塘约的心声:“似乎不只是为了更了解今日农村而一次又一次去塘约,似乎是去寻找我自己,似乎这个村庄的土地上、这个村庄农民的选择中,也有我精神的归依。”在探索塘约人民脱贫道路中,他以真挚的感怀和情思,清晰而深刻地探寻着塘约贫困户和脱贫攻坚力量的现实生活,展示着他们的拼搏人生和奋斗命运。

《塘约道路》也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它的文学性建立于充分有力的细节和真切丰满的人物形象。王宏甲以一段朴素的白描,描绘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可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共产党员、老农民、老父亲,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朴实、明理的农村媳妇等等。王宏甲努力探寻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领悟他们的角色心理,深刻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

值得一提的是,王宏甲在描写刻画这些人物时,始终带着对现实情境的思考,以现实的深度书写着自身的人文情怀。他娓娓道出塘约道路的塘约经验,并殷切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和人文关怀——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其间彰显的理性思维和感性的光辉,让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文学的力量和深刻的生命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