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新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胡一峰  2017年11月02日14:46

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阅读的分量似乎在与日俱增,还不时出现一些热点话题。无论是电子阅读、听书、朋友圈阅读等浪潮接连涌来,还是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等理念及措施在社会广泛推行,抑或24小时书店、电视节目《朗读者》等受到人们追捧,都说明我们这个新时代正在酝酿或催生一种新阅读。

在我看来,这一新阅读,首先呈现为新式的阅读风尚。毫无疑问,阅读是一件古老的事情,但也应时而变。粗线条地回顾一下历史,即便搁置经济水平、时风流变、政局动态等社会变迁宏观因素对阅读的影响不谈,仅书写载体和阅读理念的变革,也会对一个时期人们的阅读方式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西方,从苏美尔人的刻写板、埃及的莎草纸,到可以卷叠的羊皮纸;在我国,从刻于甲骨、金石,印于陶泥,到书于竹帛、书于纸张,从雕版印刷到大众传媒,人们的阅读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但是,在传统社会,哪怕阅读载体的一次不算太大的变化,也会耗去漫长的岁月。比如,有人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发现帛纸书和简牍书之消长,就走过了一两百年的时光。

今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介入社会生活,阅读图景又在快速发生更加剧烈的改变。据统计,2016年,在我国,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比2015年上升4.2个百分点。而且,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显然这预示着趋势所向。即便抛开这些枯燥的统计数据不谈,我们的日常经验也可以说明阅读新风尚正在逐渐形成。比如,地铁里孜孜不倦的读书族,大都拿着Pad、Kindle或手机,或者干脆闭起眼睛“听书” 。又如,我们即便对纸书葆有一份依恋,但阅读纸书的兴趣经常却来自于从网络获得的信息,至于买书,就更依赖于电商了。

值得思考的还不止于此,而是新的阅读风尚的深层次意蕴,这就是一种新的阅读精神。当下,朋友圈阅读、网络读书小组、读书微信群、网络文学书迷会、读书打卡类APP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生活中。这些新事物在推动阅读人群的进一步细分的同时,也使阅读本身越来越成为一种人群组织纽带。以前,我们读到一本好书,或许只能与身边的人交流一下心得,或在日记里摘抄下激动人心的篇章。今天,很多人却因为共同喜欢一类书甚至一本书、一个作者而联系起来、互相结识甚至成为好友。

在汉语中,“缘”具有人群联结纽带的意思。那么,此类人群或可称为“书缘群” 。和一切网络自组织一样,书缘群也不会有明确、稳定的层级结构。在群中,偶然也会存在如李觏所说的“或崇饰纸笔以希称誉,或邀结势援以干荐举,或丐禄粟之余以免困饿,或借威柄之末以欺愚弱”的“俗儒”作派,但在自组织本质而长远的要求之下,真正的群内“硬通货”不是某个成员一个月挣多少钱,具有某种行政级别或学术职称,而是共同的趣味以及对趣味的深度理解与流畅表达。正因为如此,“人以书聚”将会给读书人带来一片新的天地,无趣之人终将被逐将出去。随着这一切日益成为现实,趣味对阅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换言之,趣味主义的阅读精神支撑着新时代里阅读风尚的更新。

其实,这也符合时代内在的要求。我们步入的这个新时代,是一个面向民族光明前景行进的时代,是一个古老文明努力自我革新并以此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所谓美好生活,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更高的要求,而且是关于精神文化的新诉求,其中自然也包括趣味的提升与满足。梁启超曾说,活在趣味里,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而阅读,不论它依托什么介质,也不论是用眼读,还是用耳“读” ,都是人们趣味人生的重要手段,也是让生活更美好的题中应有之义。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面对一棵古松,人们可以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对待古松是如此,对待阅读又何尝不是呢。吃饱穿暖之后,实用的阅读或说阅读的功利性自然就会降低。因此,今后,为了应付一场考试、完成一件工作而读书的情况,可能将会越来越少;受内心趣味的驱使投入阅读,或者说,为了美的体验与享受而读书的情况,则会越来越多。

谁都明白,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永远是我们从茫然走向明白的路灯。求美的趣味阅读的兴起,也会从一个侧面强化着阅读的求真意义。俗话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然而,在世界扁平化、地球成了村的今天,面对信息爆炸、检索便利的现实,人们的视野被打开,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在网络化的世界,再远的和尚也变得触手可及。不但经不太好念了,连经本身也在经受各种质问。尤其是前文所说的“书缘群”的存在,使知识群落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信息交换、比较、辨正和补正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皓首穷经,是古人至高的阅读境界。但在今天,发生了部分改变。我说“部分” ,是因为知识积累及检索的功能,已经可以交付给人工智能来完成。但是,在与书籍漫长的朝夕相处中积淀的感受,以及在这种感悟中的心灵成长,却不是电脑检索所能给予的。我想,这也是阅读即便在后人类语境下依然具有不灭价值的原因。也正是这一点,更加固执地提醒进入新时代的人们不断剔除阅读的功利目的,保持趣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