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by一苇  2017年11月01日13:49

  前506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助吴王阖闾攻破郢都,楚昭王携家眷仓皇出逃弃都避难,落脚郧地却差点遇害,最后逃到随国。

  吴国军队兵临城下,要求交出楚昭王。随人却断然拒绝,还配合秦军助昭王复国返都,“楚人德之”。

  随国与楚国的关系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而随楚“不解之缘”的缔结和坚定倡导者,就是二百多年前的随国大夫季梁。其理论基础也是他当时提出的“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政治主张。

  与强楚相比,以随之小只能算是“弹丸之地”,因此虽然季梁当时即有贤名,并且辅佐随侯使随国成为“汉东大国”(汉水以东最大的姬姓诸侯国),但史料中却对他记载不多,在《左传》中更是仅有两处。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楚武王率军侵犯随国,两军在瑕地相持。武王派人要求议和,随国派出少师前往主持议和。

  辅佐楚武王出兵的是楚国令尹斗伯比,他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对楚国的军事行动进行了反省。他认为盲目的扩充军备和宣扬武力,会迫使邻近的小国跟随国联合而与楚国为敌,因此建议武王把军队摆出一副窝囊的样子,给一向狂妄自大的少师造成错觉,从而进一步让楚国东进主要障碍的随国骄傲与膨胀,以离散其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再寻机各个击破。

  于是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果然中计,请求随侯追击楚军。随侯急于出师,季梁赶忙加以劝阻。

  他从楚人求和与“羸师”的假相,已了然楚军的诡计:得天时而强大的楚军表现出疲弱,正是要诱骗随国上当。他指出,自古以来小国之所以能抗拒大国,所依赖的是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君王常思利民为忠,祝史据实祭告为信。

  对于随侯和随国的现状,他在忧虑与激愤中一针见血:

  “如今百姓还在挨饿,君王却纵情享乐,而祝官史官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这样的小国如何能够抗拒大国?”

  随侯仍以供品丰盛纯正而取信于鬼神进行辩解,季梁于是发表了奠定其哲学思想的精髓论断:

  “夫民,神之主也。”

  民为神主!这一哲学命题的提出前无古人。

  他认为,一个圣明的君王应该首先把百姓的事情办好,然后才是致力于祭祀鬼神。祭祀时牺牲肥硕完整,只是向神表明了“民力之普存”;黍稷清净丰盛,标志着“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把甜美芳香的美酒献给神,象征着“其上下皆有嘉而无违心”。对于随侯的供品“馨香”,他也一并归功于举国上下讲求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

  接着,他向随侯提出了“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的施政方针,指出如此才能“民和”,才能“神降之福”,才能在施政过程中“动则有成”。反之,如果“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只靠祭品丰富,“何福之有”?

  对于内政外交,对于随侯如何“庶免于难”,他的建议也是随国立于诸侯之林的总纲领:

  “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内修国政,外结睦邻。

  正是这一纲领的贯彻和延续,不仅使其时“楚不敢伐”,还让二百年后楚昭王免于变身“吴囚”!

  但是,季梁的施政纲领在随国的执行可谓困难重重。两年后的前704年,楚人从随侯对于少师的宠信中找到了机会,加之随没有参加楚君的“沈鹿会盟”,楚武王再次亲自率军讨伐随国。

  季梁先后提出了“弗许而后战”以激励士气、“无与王遇”以避实就虚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案,均由于少师的阻挠而未被随侯采纳,终于在速杞交战中大败。随侯逃走,斗伯比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

  根据其它文献记载,同样由于随侯对季梁的治国方略多有违逆,前690年随国对楚的青林山之役还有一次惨败,致季梁郁郁而终。

  但这两次终败于楚的战争结果,都是楚军忌惮季梁的存在,与随国订立了盟约而归。这些盟约,就是日后随人拒绝交出楚昭王时所言“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中的盟誓。

  然而,让后世记住季梁,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历经千秋仍熠熠生辉的“民为神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