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热议十九大报告,畅谈生态文学创作 不仅见山水更要见人心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王琳琳  2017年10月26日09: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在文化界引起热烈反响。记者近日采访了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些作家,倾听他们对报告的思考和体会。很多作家表示,听了十九大报告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反映我们党和国家所处的新时代,希望自己能为生态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报告令人鼓舞,催人深思

作家郭雪波是在家里收看十九大报告的。听完之后,他十分激动,倍感振奋。“报告引领时代、高屋建瓴、概括全面,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论述,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过,而是深刻、全面地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了全面总结,鞭辟入里,指明方向。”

作家叶梅对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印象深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总书记这些充满真情和睿智的话,让叶梅深思。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作家,通过学习报告,她更进一步明确了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真心诚意以人民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作家查干听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深刻论述,备受鼓舞。“报告在新的历史定位和新的时代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系列深刻论述,充满了远见卓识。中国的山山水水有救了,有福了。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一切都会是苍白的。”

作家哲夫对报告中绿色生活方式的论述与提倡印象深刻,十分赞同。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在哲夫看来,目前,很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企业超负荷生产,浪费大量物质生产资料,破坏了生态环境。

“绿色生活方式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总书记在报告中有很多源头治理的理念和倡导,非常难得,是国家、社会和百姓的生态福音。”哲夫说。

发挥文学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过去5年来,一大批文学创作者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线,扎根基层、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推出了一系列文质兼美的佳作。

尽管如此,但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文学创作还不太成熟,作品数量不多,基础也很薄弱,认识还很粗浅,不少作品甚至还停留在风花雪月、花开草绿、山山水水等表面化的“讴歌”上。

“在古代诗歌中,关注山水,歌唱山水清明美好的作品俯拾皆是,而目前很多报刊,一见关注山水之作,就说游山玩水。这非常令人费解。”查干说。

那么,生态文学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写出回应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呢?作家们也谈了各自的观点。

作家李青松认为,应该重视生态文学创作,发挥其“教化人心”的巨大力量。“生态文学的作用是巨大的。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但生态文学的使命却是为了消除生态问题。虽然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完全可能的。”

查干认为,生态文学创作,应该走在文学创作前列,不但见山水,更要见人心。“生态文学应该深耕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华传统文化、与每一位老百姓紧密相连。人人心中有山水,人类就有希望了。目前的牺牲环境搞建设的短视症,该有救治了。”查干说。

作家马卡丹曾以一篇《局长与博士》参加“大地文心——首届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文章讲述了在福建长汀水保实践中,一位扎根基层、潜心研究的博士与一位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局长,如何因为水土保护与治理而产生交集、交往、交心的友谊故事。马卡丹说,当时,他在长汀住了两个多月,把长汀人60多年来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与故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其间,被局长与博士的故事所感动,便将其单独成篇。“作家应该把那些打动自己的故事写出来。”马卡丹说。

哲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人的心灵深处唤醒环保意识,让人不知不觉地去践行,润物细无声,所以,再多的宣传、口号、活动,不如一篇很有灵魂、很有力量、很接地气的文章作用大。”哲夫说。

强化创作使命,书写绿色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历史和发展现状对中国发展做出的科学论断。

新时代呼唤新举措,新时代引领新征程。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让生态文学作家们产生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有品位、有格调的作品,如何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成为作家思考的所在。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新时代不只是物质上的新时代,而是精神、文化上的新时代。生态文学应该歌颂真善美,揭露假丑恶。” 郭雪波说。

李青松认为,步入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文学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苍穹之下,生机勃勃,万物和谐,天人合一。这大概是每个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之人一生所求的理想状态。自然生态的神秘与美丽之所以令人流连,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母体血液。我们的根是与大地的骨肉及其血脉紧紧相连的。”李青松说。

叶梅则以更高的文化自觉鞭策和鼓舞自己。“我们应该具备更大的文化自觉,投入到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去,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书写美好的绿水青山,书写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英雄人物和劳动者,书写出新时代绿色文学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