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常态呈现新气象 新模式带来新契机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晓明  2017年10月16日09: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平台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但是,正是在这个“新常态”时期,呈现出“非常态”的发展特点:与文化产业整体增速持续下降相反,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相关的文化部门出现爆发式增长。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自2010年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一直在20%以上。2016年前3个季度,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达657.8亿,增速为49.6%。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数字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超常增长,就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产业整体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由于数字化内容的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热核反应”般的产业升级和扩展运动。由于智能终端迅速普及和互联网生态平台的出现,“用户自创”(UGC)内容迅速超越专业创作内容(PGC)成为内容生产主体,投资界开始追捧自带“粉丝”和有近乎无限开发潜力的IP内容,推动基于IP的全方位开发,形成“泛娱乐”战略,并通过创意设计间接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产业提升。这一重大发展态势最后集中体现在国家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中。

数字创意产业不仅生产大量可供直接消费的文化产品,也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数字创意产业在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走出工业化阶段、走向后工业化时期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新常态”时期的“非常态”发展的突出标志。

从“管文化”到“治理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这个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回顾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就是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从“管文化”走向“治理文化”,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首先是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文化部先后取消和下放了9项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文化市场14类主体设立审批全部实施“先照后证”管理,这些措施推动了行政审批规范化,完善了文化市场的法治基础。其次是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文化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文化部为此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市场法规,包括《娱乐场所管理办法》《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再次是积极扶持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承接部分政府管理职能转交。包括指导行业协会出台《行业自律与服务公约》规范行业行为;指导行业协会建立职业培训体系,作为行业管理的基本手段;指导行业协会建立统计制度,定期发布行业数据监测报告,掌握行业运行状况;以及支持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年会,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维护行业利益的作用,等等。

文化管理体制的上述变化的积极效果是明显的。根据权威数据,近年来我国新注册企业呈暴涨趋势,截止到2017年6月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数高出3.1个百分点。在市场环境大为改观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文化产业在创新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文化—科技—金融三元动力结构

十八大以来,文化发展“新常态”中的“非常态”集中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机制的转换,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策创新的推动结果。如果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一直是市场开放(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推动(相关配套政策)两个基本因素作用的结果,十八大以来正在从以产业政策推动为主,文化市场内生动力为辅的阶段,走向以开放市场、调动市场内生动力为主,以产业政策干预推动为辅的新阶段。

近年来,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个要求下,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政策系统,这个系统,可称之为“文化—科技—金融三元动力结构”,这个政策系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并且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的空间。

文化科技融合是十八大以来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抓手。2012年,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标志着中国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文化部作为成员单位加入了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委组成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参与整合“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部还加快了文化标准制修订,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从2014年开始,目前已经有18家重点实验室得到国家项目资金的稳定支持。这些措施促进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出现了“非常态”的发展,也使得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融合速度大大加快。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标志着文化科技融合政策已结出硕果。

文化金融合作是十八大以来一项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也为文化科技融合而生的重大创新领域的超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将文化金融合作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在短短的近4年时间里,文化金融合作这项重大政策的实施力度可谓空前。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迅速成形,债券、信托、IPO、PPP、上市后融资、创投、PE、新三板、股权众筹、嘉奖众筹等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为我国文化市场提供了产品研发、企业并购、股权交易的金融支持,成为推动我国新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科技—金融三元动力结构”还有一条“底边”——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为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金融合作两大政策奠定了基础。这个在中国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在飞速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AT已经成长为全球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时既是文化产业公司也是金融科技公司。根据普华永道提供的数据,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已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P2P网贷余额更是占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宠儿,也正在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础——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新模式、新基础

近10年以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4G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中国出现了数字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数字化文化内容的创造者正在发生从传统的小规模专业作者向新兴的大规模业余作者迁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闯入”以前遥不可及的文化内容创造这个需要长期专业训练、只限于有限人群的专业领域。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内容产业是一种基于全新的生态环境的“创意者经济”模式。腾讯集团以下数据是最好的诠释:截止到2017年6月,腾讯QQ活跃账户数8.61亿,微信活跃账户8.06亿,据估计有十分之一积极参与内容创意。腾讯旗下阅文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正版中文内容提供商,有6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3000万人,有400多万名创作者,拥有1000万部以上作品储备。

为此,我们需要为正在到来的“创意者经济”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以前不曾想象的系统,这个系统用智能服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融合,专业生产者和非专业生产者相互合作,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势。

构建新型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应该是一项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使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等用语来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制定长远规划,通过系统的资源采集、基因提取、数据挖掘来绘制文化基因知识图谱,并以跨模态展陈系统和智能服务平台为个人创意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使千千万万大众参与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文化蓝皮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