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鸠摩罗什》的价值与启示

来源:文艺报  | 杨光祖 刘梦琪  2017年10月09日06:56

一切都有缘起,徐兆寿说。

长篇小说《鸠摩罗什》的写作、出版,既是一种缘份,也是一份责任。作为武威人,与留居凉州17年的鸠摩罗什,从小就有了一份缘分;而作为作家,对这样一位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而在民间尚少人知的高僧,也有一份表而出之的责任。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株奇葩,先祖为印度婆罗门种姓,世袭国相,父亲鸠摩罗炎,出家为比丘,远涉西域,被龟兹礼聘为国相。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的公主,后来也是她带领鸠摩罗什走上了潜心修行的道路。鸠摩罗什自幼聪敏异于常人,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成年以后,四处求学,得高僧指教,佛学造诣愈发精益,来到中土后,组建、主持译场,翻译的经书更成为传世经典。但一代高僧的意义绝不仅此而已,鸠摩罗什不仅是佛学经典的翻译巨匠,更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臣。而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更加深远的影响是使得文化的火种得以保存,保存的是“星星之火”,日后留给我们的就是“燎原之势”。

贵族出身的鸠摩罗什为何会把弘扬佛法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一个词可以解释,那就是“信仰”。信仰让他虽百难而不辞,敢于赴死,敢于忍辱。鸠摩罗什的降临把天竺、西域和中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潜心修行的父母给了鸠摩罗什一个信仰,一个一生的信仰,这个信仰成为了鸠摩罗什毕生的追求。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鸠摩罗什仿佛又回到了人间,就像他从来没有离开一样。漫天的黄沙已然消失不见,一带一路的“路”日渐清晰,鸠摩罗什作为连接中印两大民族的历史人物理应被我们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鸠摩罗什对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的贡献理应成为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坐标,以此来丈量“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昔日佛国圣景的凉州今天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鸠摩罗什在凉州的经历至关重要,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鸠摩罗什学习汉字,研读经典,弘扬佛法。在鸠摩罗什离开凉州时,信众上至王室,下至村舍,一派佛国圣景,令向佛之人心向往之,也为其日后在后秦的大规模译经和向中原地区弘扬佛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如此重要的时期,可是史料记载却寥寥无几。徐兆寿不辞辛苦,多方求证,研读佐证史料,发挥作家的想象,才使得鸠摩罗什跃然于纸上。小说凉州部分的创作是作者文学功力的体现,这部分的虚构依着史实而生,亦真亦假,却也符合鸠摩罗什“一切皆是幻象”的精神指导,此为妙笔之一。小说中关于鸠摩罗什的两次破戒的处理也称得上妙笔生花,一般来讲,“大师破戒”这样的情节如果处理得不够圆润的话很容易落入俗套,而要处理得有新意就要“有所藏”,就要隐而不发,而不是撒开了写,因为传统文化讲究的就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

《鸠摩罗什》固然是对鸠摩罗什一生的梳理,但何尝不是借此来反观今天?鸠摩罗什的一生是追求佛法的一生,有了信仰就有了毕生的追求。反观今天的中国呢?我们缺乏“鸠摩罗什”式的信仰。在今天的社会,好像已经没有人讨论信仰,人们讨论的是赚钱,财富值成为社会评价标准,在此标准下的国人忙忙碌碌,熙熙攘攘,为利来为利往。鸠摩罗什的启示在此时就显得意义深刻,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每天勤奋于课业之中,磨砺于苦难之间,即使身陷囹圄,亦不改其初衷。比如,身陷凉州,仍17年如一日,研究经典佛经,每日颂扬佛法,实为不易。如果说年少的鸠摩罗什是因为天赋异禀家学渊源,从而拜入佛门,那么已至中年的鸠摩罗什又为什么如此坚持?可能只有心之所至可以解释。心之所至,皆可成也。这种追求“道”、“信仰”的精神书写,依然延续了徐兆寿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只是更加直接,更加个体化而已。

初读此书就被深深吸引,仿佛自己回到了鸠摩罗什生活的时代。这种“身临其境”之感的营造首先是建立在文章的通俗性之上的,有了人人可以读懂的前提,境界就可以随想象而起舞翩翩了。通俗性不代表思想不深刻,反而这本书传递的价值是当今缺乏的。所以讲鸠摩罗什的书应该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更不应有高深莫测的观感。《鸠摩罗什》也没有炫技,也没有故弄玄虚,只是老老实实地写出了鸠摩罗什的一生,写出了他作为一位打通中印文化交流通道的文化大师的艰难和奋斗。虽然由于人物的特殊性,对作家佛学修养的高要求等原因,小说感觉有点质实,灵感的翅膀没有完全飞翔起来。但小说的可读性、通俗性,却是值得肯定的。尤其那种对“道”的追问,对信仰的书写,更是让今人萎靡的精神为之一震。

鸠摩罗什之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或者说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之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佛教文化又代表了什么?这些问题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回答这些问题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自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之后,我们一直生活在“东亚病夫”的阴影之下,不仅身体孱弱不堪,似乎灵魂也被震“惊”了。我们开始用西方的理论、技术来武装自己。殊不知,一直以来滋养我们灵魂的传统文化也被悄悄地遗忘掉了。所以《鸠摩罗什》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次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归来。作者站在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来回答这些问题,更身体力行地重塑鸠摩罗什这一历史形象,让我们读者得以沿着仅存的历史碎片,得以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立体的佛教大师形象。人物形象的树立是一部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有一个真实可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世界上的经典名著莫不如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的塑造比虚构出来的纯文学形象更加困难,因为既要满足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又要尊重史实,不可妄言。

佛教学者陈兵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罗什的贡献不仅在传播印度佛学真髓,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学佛水平,而且在引进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丰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鸠摩罗什》的最大意义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引发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支持。重新建构这位卓越的佛教大师的前世今生,既是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也昭示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