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唐兴顺散文集《山中人语声》:怀有禅意的乡情中,遍是“沉默者”的身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17年09月19日12:04

《山中人语声》书影

“山中人语声,不仅是人的声音,还有草木的声音,水、风从山中穿过的声音,阳光、月光照射流布产生的声音,天声、地声、人声、物声,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持续不断地从山中传来。我是这些声音的倾听者、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发声体。”

9月16日,河南作家唐兴顺《山中人语声》举办发布会。这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从人物、草木、心迹、文事四个方面描摹记叙太行山内外的乡村变迁、人情世故、山水景观,彰显了“沉默者”的存在,是当代描绘县乡小人物生命情态的散文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论家卞毓方、顾建平、马相武、李林荣、刘大先,作家李峥嵘、潘采夫、绿茶等学者参加发布会,并以唐兴顺的创作为案例,就“当代散文创作和地缘文化”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

作家唐兴顺

从太行风物出发:散文描摹中原人文生态

太行山横亘中原大地,红旗渠滋养万家灯火,山河表里,岁月荏苒,两千年前《诗经》里歌咏的此山此水正经历当代社会转型的巨细冲击,泥沙俱下,幽微毕现。唐兴顺用细腻而灵动的笔触描写太行山中、红旗渠畔的山水春秋、人物来去,有对自然的切身感悟,对人文的深入体察,对自我的追问求索,对传统风物的深情回眸……

唐兴顺现任河南省作协理事、安阳市作协副主席,长期致力中原地缘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曾评价唐兴顺“以太行山为自家院子”,认为他的语言“活泼泼”,“摇曳生姿,流荡不拘”。作家贾平凹认为他鲜活的文字“如灯笼的通明和苹果上未经涂染的那一种红的颜色”。

研讨会现场

向“沉默者”致意:超越地缘文化的文学探索

上个世纪以来地缘文化一直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以及西藏、陕西、江南等地作家有浓重地方风情底蕴的小说等都曾成为文学现象。散文创作方面,近年来刘亮程、李娟将新疆的乡村、牧民生活和人文景观用散文笔触介绍给世人也引起广泛关注。相较之下,唐兴顺笔下的太行山中、红旗渠畔的中原乡镇的人文景观少了浓烈的异族、边疆特色,多的是对日常生活、日常物事的独特观察和细微领悟,在日常的体验中发现诗意,在此时此地怀想彼岸,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色。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指出,唐兴顺的散文与一般乡土风格的回忆散文不同,具有诗意的现实关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评论家彭程表示,唐兴顺的文字既与中原的地域文化有关,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独特化的品味和品质,借鉴了古代说书人、小品文的写法,尤其是写自然草木的文章,作者把全部身心投入自然环境中,笔下的自然风物“显得真切、灵动,从具体而从宏观,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有一种浑然之美”。马相武认为,唐兴顺的散文最大的成功是千锤百炼积累出来的心灵的图景,因此显得非常生动。

散文集呈现了太行山地区社会生态、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身处其中者乐观、怀旧、惶惑、无奈等多元的情感,李林荣说道,唐兴顺立足自己的故乡热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情感,自觉地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写活了南太行中路的世情和人物。刘大先表示唐兴顺的文字具有有一种超脱性的禅意,冲淡而轻逸。

近年来唐兴顺的笔墨转向以散文、小说形式对乡村到县城各种小人物的书写,以单篇、组合的形式描绘半个世纪以来各阶层生活状态的变动,犹如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图谱。评论家认为他的散文新作不仅呈现当代中原人文生态的新动向,更是以自己的创作赋予了县乡众多“沉默者”以文化意义,在他的文字中小人物的行为获得了有同情心的摹写,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受到尊重,这种温厚的、诗意的写实风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意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