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评论家携“微光”丛书聊文学批评的当下境遇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微信公众号) | 陈空璇  2017年08月21日08:29

原标题:文学批评的当下境遇

从左到右依次为:金理 张莉 木叶 黄平 杨庆祥   摄影:昂彦妤

8月18日下午两点,五位青年文学评论家张莉、杨庆祥、黄平、木叶、金理齐聚思南公馆,携其“微光”系列丛书,与读者畅聊文学批评的当下境遇。

《微光 : 青年批评家集丛 》 (第一辑)

对谈由“我的过往岁月”的问题展开,金理发问:四位批评家是如何走上文学批评的道路的?张莉直言,“集丛”是自己从2007年博士毕业10年后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是对自己导师的感恩礼物,笑称一开始做文学批评是为了生计。

木叶表示,自己读历史出身,从发表杂志《声音》开始发声,断断续续地,在“花样的约稿,花样的表扬,花样的批评”下兜兜转转,继续了文学评论之路。

黄平谈及自己的经历,笑称自己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经历,比较无聊”,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观察当代中国,而其本身更喜欢从文学批评,从相对边缘、反讽、戏剧化的角度来剖析、理解当代中国,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杨庆祥自嘲地说自己是个“学渣”,因为高中时连睡四节课而没抢到饭吃,唯有作诗、写作能给予自己安慰,发现了“对活人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死人的兴趣”,从而转向文学批评,来关注当下关注现场。

那么关于文学批评的未来,在今天这个时代批评文学又应该如何立足?

黄平联系“互联网+”,他认为文学批评只能存在于学院派,对于面向公众的文学批评是悲观的;令人悲伤的是,现代的许多批评争论是无效的,现代文学批评不应当全是文学审美,更多的应该关注立意,才能让文学批评走得更远更好。

张莉表示,对于新媒体而言,对文学批评的挑战是艰巨的。她直言,自己曾经对《琅琊榜》这部电视剧发表影评,她从来没有考虑大众传媒是否听得懂,或者他人的感受,要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想法而不能降低自己思考的标准。有一些好东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来,在任何时代,有人爱文学,有人不爱;我们不能排斥新媒体,反而要正面接受它,看到新媒体给文学带来的“起死回生”,她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批评发展是十分看好的 。

杨庆祥则从自己的近期科幻文学评论说起,大谈“机器人伴侣杨真”,充满科幻色彩。他认为世界变化的速度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他提到人只是暂时的概念,还有更高级的阶段。因为世界的发展,人也会随之加速发展,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深度的交流,才会有战争、嫉妒、恨。而坦然接受、开放才是最好的。

木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是十分微妙的,AlphaGo再厉害也无法脱离谷歌设计师,如果有一天它们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它们会让科技更先进,让生活更美好,让残酷更残酷,让美好更美好。而文学评论也会呈现出另一种样貌,AI因为带有未来性,所以要让科技带领我们,让未来成为我们的传统。

金理解读“微光”二字的含义,一层来自于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二层意思是表示自谦,但并非自视甚低,而是希望给这个时代留下一点痕迹。

张莉所记叙的是七零后一代的偏僻之声,是那些在主流文学领域不太被关注的作家的刻录。但是这本书并不只是写给同龄人看的作品,而是张自己与这些七零后作家共同成长的足迹记录,是几十年来中国变迁的见证。

科技的发展对于一部分人是有利的,对于另一部分人是有害的,例如近几年大量的华尔街金融员工失业,他们都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被淘汰。黄平提到机器人变成人类并不可怕,但是人类变成机器人才是可怕的。我们希望把脑海中的记忆重刷,不是重生,而是死亡,因为人们无法承受记忆之重,人们在当代要正视虚无,接受虚无。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共六种,六位作者皆为一时俊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二辑将于2018年6月推出,涵盖“左翼文学”“边疆文学”“科幻文学”“影视文学”和当代小说创作多个领域,批评角度多元而新颖,可谓当下汉语言文学最新锐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