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毛流浪记》问世七十周年:原创经典如何接续当下生活?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吴金娇  2017年07月28日00:00

《三毛流浪记》不同版本

《三毛流浪记》电影海报

“大脑门、圆鼻头、光头上只有三根毛”,在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里,乐观向上的三毛是一个难以磨灭的漫画形象。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前后共刊出261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时隔七十年,当人们再次重温三毛的故事,依然被他乐观幽默的精神打动。

5月,由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与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不老的三毛——穿梭在弄堂”主题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行。7月,上海图书馆举办“纪念《三毛流浪记》发表七十周年图片文献展”,这部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及背后创作故事再次勾连起大众对“三毛”形象的情感记忆。

作为拥有七十年历史之久的文学形象“IP”,当我们回溯其发展历程时会发现,三毛身上不仅体现出儿童文学早期强调玩闹天性、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创作观念,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生活语境下,文学经典如何存续这一话题和启示。

艺术反映现实而成经典

三毛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者为知名漫画家张乐平,1935年7月28日,他将三毛初次发表在《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此后,作为漫画人物的三毛经历了大致四个时期的发展:

第一时期为1935年至1937年,大多发表在上海的报刊画刊上,1936年由上海杂志公司集结出版。此时的三毛是出生在上海中产阶级家庭的顽皮儿童,他身穿童子军服、汗衫背心、高领套头毛衣、翻口童袜、圆头小皮鞋等。该阶段,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与成名期的三毛有着较大的差距。评论家黄可在《上海美术史札记》中认为:“当时的《三毛》已基本上具备了既适合低幼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人阅读的无文字连环画的形式特点:即尽可能不借助文字的说明,也能从幽默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情节中了解故事的起伏和发展。不过,当时的三毛这个人物造型还不成熟,主要只是头上有三根头发的特征,形象尚欠可爱,性格的发展前后也不统一。”但读者可以从漫画中三毛的顽皮举动反窥30年代摩登上海的生活场景,甚至可以从中发掘当时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悄然成长起来的新的“儿童观”。在注重儿童规训的古老中国,三毛的成长典型地体现了一种成人教化的缺失,这是那个时代特殊背景下的产物。颇为有趣的是,在当时的欧美通俗文化层面中,尤其是漫画中,一直存在着“顽童”的创作。美国连环漫画开山大师理查德·费尔顿·奥特考特于1895年和1902年所创作的《黄孩子》《布朗小子》中,儿童主人公都是一些淘气顽皮的孩子。

第二时期张乐平创作了《三毛从军记》,发表在《申报》上。这个时期的漫画创作中典型地表现出针砭时弊的特征,内容中不乏辛辣的讽刺。可以说,《三毛从军记》的创作为《三毛流浪记》奠定了基础。

第三时期则为最负盛名的《三毛流浪记》问世阶段,作家于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连载在《大公报》上。这个时期的三毛正式成为了上海的一名流浪儿,人物形象也从早期那个顽皮淘气的男孩成为了一个机智自信、虽然贫穷但却讲义气、积极向上的孤儿。据张乐平回忆,《三毛流浪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亲眼目睹寒冬夜晚流浪儿冻死街头。出于义愤和同情,为了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沪上孤儿,他与流浪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搜集了大量现实素材,以三毛为典型向国民揭示了底层孤儿的悲惨境遇。一时间,三毛的境况牵动着读者的心,甚至有人自发为三毛捐款捐物。

第四时期为解放后,三毛不再是衣衫褴褛的孤儿,转而成为了新社会中的进步儿童。其中,《三毛日记》作为代表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5年,张乐平发表三毛系列最后一部《三毛学法》,至此,三毛系列漫画终结。

漫画家、评论家汪子美曾撰文,认为张乐平选择“三毛”作为漫画主题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眼中往往是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发乎人情自然,而成人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张乐平以流浪儿的视角展示19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的声色犬马、贫富悬殊,让一切表达在不失童趣的前提下显得如此真实,真实得近乎残酷。三毛形象简单,名字朗朗上口,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作家充分运用漫画这一带有幽默性质的讽刺形式,通过三毛的眼睛看世界,可谓将针砭时弊的黑色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

选择儿童视角,也是基于当时国内文艺潮流的选择。自“五四”以来,作家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高呼:“救救孩子!”作家、出版家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杂志,作家周作人大力倡导儿童文学的发展,努力译介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安徒生童话。在时任《大公报》编辑的王芸生看来,“《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的天真同情心”。张乐平的漫画中洋溢着“人道主义”与“温情主义”,凭借着这种难得的平民情怀,《三毛流浪记》准确击中当时乃至当下每一位读者最柔软的内心。

经典如何接续当下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三毛流浪记》在国内外有超过百种的版本发行,各版本销售量总和高达千万册,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文学畅销书。1999年《三毛流浪记》更被推选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2015年2月1日,由《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合集而成的法文版漫画荣获第42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而1949年拍摄的电影《三毛流浪记》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后的影视剧改编也是层出不穷,在图书出版和影视改编推动下,“三毛”逐渐定型为一个机智乐观但命途多舛的儿童形象,陪伴中国小读者成长。

然而,近十年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黄金十年”,提供给这样的国产经典儿童文艺作品的发展空间并不乐观,相反,国外精品童书,尤其是绘本和漫画凭借成熟的创作、精美的包装等优势对国内本土童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当当网为例,童书畅销榜以及推荐榜前十位均为国外童书。作为一本在1947年面世的漫画,主人公三毛所经历的一切早已和当下时代脱轨,三毛的坎坷人生也与目前国内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如何在现时代把握好《三毛流浪记》这个优质“IP”,做好“三毛品牌”的传播转型,利用新的手段讲好这个经典的中国故事,不仅是“三毛”面临的困境,也是我国其他同类文艺作品所面临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三毛流浪记》在最初的黑白版后推出了彩图注音版,并且改进漫画封面。三毛的故事也与更多贴近时代的内容相结合,例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毛大世界》就将三毛与百科类知识结合起来,打造了一系列有趣又不失内涵的科普类书籍。与此同时,近年来,“三毛系列”也尝试进行动画改编。2006年改编自《三毛流浪记》的同名动画中,戏剧性情节被强调突显,三毛这个人物却变得不再童真有趣,充满了成人式的说教,原作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黑色幽默在剧中变得寡淡,无处可寻。这样的改编不算非常成功的案例。张乐平幼子张慰军表示,在未来,“三毛”会走向产业化,会推出以三毛为主题的游戏等,借以增强三毛在当下时代的活力。

正如不少研究者指出的,三毛这样一个儿童文学经典人物身上,有着乐观积极、人道主义、温情主义等穿越时代的永恒特质,如何把握好人物核心特征,接续当下儿童现实生活,让三毛重新在这个时代焕发活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