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平视袁隆平

来源:文艺报 | 胡平  2017年05月22日07:23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是没有关系的,但袁隆平认为,在科学试验上应持积极态度,在释放应用上应持谨慎态度,并认为分子生物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子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种“中间派”的态度仍给他带来不少争议。实际上,袁隆平并未转向转基因,他敢于公开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出于一个科学家要穷尽对世界的认识的立场。而在这个时刻,陈启文出来重写袁隆平,也是出于一个文学家要穷尽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认识的立场。仅凭这一点,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便值得一读。

这是一部真正的长篇,45万字,超过了以往所有关于袁隆平的纪实著作,也几乎“穷尽”了关于袁隆平的一切,从他的人生到他的事业。要知道,陈启文决定写袁隆平时是颇费踌躇的:他要面对的袁老师已年过八旬,还有许多要事要做,采访中每多占用他一分钟时间,都会使作者感到不安,作者必须争取把积累素材的工作更多完成在其他方面。但是,由陈启文来写作这部书,和由别人来写是不一样的,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陈启文的成功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史写作意义上的成功。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从实验到推广到获得国际上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作品离开对具体过程的描述,就无法展现科学家在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所有艰辛和困境,这种写作任务迫使作家去重新学习一门专业,由科盲转变为一名科普工作者——不仅内行于该科学领域,且善于引导普通读者去理解这一领域中发生的事件。作者令人欣慰地实现了这个不平常的任务。正像人们看到的,《袁隆平的世界》中囊括了大量专业内容,它们通过了专业机构的严格审查,经受住了检验,又做到了通篇没有艰涩的段落。陈启文的确从事了一次科学史性质的写作,其间获得了许多深入的科学知识,不过,这些知识对于他今后的写作,又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付出这种代价,体现了作家执著的职业精神。

其二,是科学家传记写作的成功。《袁隆平的世界》从袁隆平幼时写起,叙述了他迄今为止完整的人生经历,翔实而生动。重要的是,立足于文学创作的价值观,作者突出了对传主思想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的书写,满足了广大读者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的愿望。现在我们知道,袁隆平并非从来钟情于农业,他曾差一点当上国家游泳队的专业运动员,也差一点当上空军飞行员。在学校时,他是一个成绩不拔尖的学生,自由并散漫,为此没有入过团,一辈子没入过党。但他保护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当大家都崇拜米丘林、李森科时,他已选择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道路。作者写出这些是十分重要的,如此也写出了袁隆平最终能够卓有建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然,袁隆平在事业上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韧性,也是使他不同凡响的来源,而这种韧性的养成,却与他青年时代反复遭受挫折有关。他热烈追求过爱情,初恋时与一位女教师有过长达三年的恋爱,可是由于他出身“不好”,有“白专”之嫌,两人被“组织上”生生拆散。女友结婚后,还备受痛悔煎熬,以至于她的丈夫不得不亲自来找袁隆平,要求他去见妻子,他们见面时又是抱头痛哭。这样的感情经历并不多见,但无疑深刻磨练了袁隆平的意志——实际上,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后有大作为者,多数都经受过现实的痛击,这就是命运的辩证法。读袁隆平传记的青年,大都乐于从传主身上学到一些人生与事业的经验,而陈启文在这部书里披露给大家的,许多令人深长思之。

《袁隆平的世界》是当前报告文学中的出类拔萃之作。只要翻开书,看到它韬光养晦的文体、平实沉稳的述说,以及语句中处处蕴含的思索,即可领略作品的分量。陈启文自己说,面对袁隆平这样一个人,无论你在内心里多么崇敬他,都不能仰望,只能平视。我也一直让自己的叙述在平静和诚实的状态下进行——这种写作姿态本身就耐人寻味,折射出一个作家经过几十年写作后达于的境界。

(《袁隆平的世界》,陈启文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