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东“小木偶”开创“大天地” 岭南木偶戏首次受邀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来源:南方日报 |   2017年05月02日08:51

《灰姑娘》剧照

《哪吒》剧照

《木偶总动员》剧照

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创作并演出的神话木偶剧《哪吒》4月27日、28日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岭南木偶戏首次受邀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潘大庆表示,在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这反映出国家大剧院对传承和弘扬木偶戏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对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多年来坚守木偶传承、坚持精品创作,坚定品牌演出的认可。

作为广州唯一一个木偶戏演出单位,成立于1956年的广东省木偶剧艺术剧院一路见证着木偶艺术的兴衰起伏,最困难时演员甚至比观众还多。经过一系列的大胆尝试和突破,经过一个甲子发展的广东“小木偶”迎来了“大天地”。据统计,如今剧院演出近400场,平均上座率超过65%,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可谓“苦尽甘来”。

六十载兴衰,木偶艺术归来

和其他地方的木偶戏不同,传统的广东木偶表演以戏曲为根基、以粤剧为特色,生旦净丑分工明确,流派繁多。结合粤剧曲牌、粤曲小调,唱念做打糅和一起,且木偶的特殊机关制作更精细,眼睛、胡子、嘴巴、耳朵、头等都可自由转动。

据《广州市志》载:“广州的木偶戏艺术是从浙江、福建辗转粤西等地传入的,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三大品种,有逾1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木偶相当盛行。当时,木偶戏是广州街坊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我还记得,在文化公园和红旗剧场内,街坊通宵排队买木偶戏票是常事。”一位“老广”回顾说。在他印象里,当时的木偶戏还是多以历史题材为主,而看木偶戏的人并不区分老少,“大家都爱看。”

时代在变,大众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上世纪80年代港台音乐、电视进入广东,歌舞厅开始流行,木偶戏已经不再属于主流的娱乐项目,一度衰败。2000年,为振兴木偶戏,广东省木偶剧艺术剧院曾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交流演出,但由于缺少资金和宣传较少等原因,并没有太大起色。

2003年,广东省木偶剧团搬入广州洪德路51号的新址,自此以后,木偶人有了自己的木偶剧场。但经营初期,453个座位的剧场时常只有十几个人,“人很少,甚至少到我在表演时不敢看观众席。”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木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1975年就投身于广东省木偶剧团,从艺至今已过40年,回忆起当年的冷清,他还历历在目。

从2008年起,随着广州文艺院团改制,广东省木偶剧艺术剧院也从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剧院也从剧情和表演方式多方面尝试改革创新。也是从2008年开始,木偶戏从在广东省木偶剧场不定期演出,改为每周六、日上午定期演出。随后,2011年,广东木偶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艺术重新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剧院演出的剧目和场次逐年增加。

慢慢的,木偶戏又开始火了。拐点出现在2013年前后,那一年《木偶总动员》上演。它彻底改变了过去木偶艺术表演的模式,完美融合了音乐、戏剧、歌舞、木偶艺术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木偶戏转化为一台充满百老汇风格的儿童音乐剧,不仅在艺术上创新,更摸准了当下儿童消费市场的脉搏。

单单这一部戏,演出就超过了100场。

去年12月,剧院举行了盛大的60周年纪念演出。“60年对于人来说是一段相当长的生命历程,而对于木偶剧院来说还很年轻。”潘大庆说。木偶表演曾被视为没落的艺术,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但一代代木偶人的努力再次让它复苏、发展。如今,剧院已经创作、排演了300多个剧目,屡获大奖,上座率也在不断上升。

如今,位于洪德路51号首层的广东木偶艺术馆也已经开放,馆中展出的有著名木偶雕刻家叶文芳、叶寿春、陈志强等人的木偶名作,更有来自清朝末期粤西地区堪称“古董”级别的杖头木偶,观众可免费入馆参观。

十年探索,老木偶焕发新生机

在广东木偶剧院60周年院庆文艺演出上,一个个绝活让观众眼花缭乱。

获得2012年金狮奖的叶小慧表演的《媒婆》,人物形象不仅诙谐生动,而且还能抽烟、喷烟,用手指头转动手绢;《穆桂英挂帅》展现了木偶打斗和翎子功,《游园惊梦》的“杜丽娘”则晃动着扇子和水袖,俨然昆曲中令人惊艳的花旦。更令人惊叹的是《神威千重》中黄小弟塑造的“二郎神”,杖头木偶在他的手中不仅能喷火,还能拉起弓、射出箭。

《长绸舞》是木偶剧院的金牌节目,创始人崔克勤将现代的节奏感融入到木偶的古典柔美中,让木偶的舞姿动感十足,并加入了时尚的元素。而在《哪吒》中,扮演者吕敬贤力求更贴近现代人的观看方式,让哪吒的动作不再程式化。另外,《垃圾大战》《八层半》等大型木偶剧的表演均展现了木偶剧院近10年来艺术探索的成果。

从几年前的一年只有几部戏,到现在每年有10多部戏循环展演,剧院一直都没有停止在木偶戏的剧目、剧情乃至制作材料的创新。以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大型神话木偶剧《哪吒》为例,在传承基础上,更贴近现代儿童生活和学习状态,故事以现实和神话并进的方式,通过一个广州小男孩的视角展开——小学生天宇因不满老师父母的责怪而离家出走,藏进了学校图书馆,从而意外地走进了神话故事《哪吒》的精彩世界……这样,就自然地实现了从现实到神话的艺术穿越。

虽然哪吒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作为家长,在选择儿童剧时,除了艺术的形式感,还会关注作品在孩子品德教育和行为楷模等层面的正面引导意义,而传统《哪吒闹海》寓言式的主题以及哪吒“暴力美学”之下的神话故事情节,并不能满足当下父母对儿童剧场的期待。为此,木偶剧《哪吒》的编剧导演陈萱进行了“再创作”。互联网时代,资讯十分发达,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人主见已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剧中天宇和哪吒两位小主人在性格上颇为相似,都勇于担当但又冲动易闯祸,剧目最后着眼于对孩子正面的管教问题,不仅让孩子懂得是非黑白的道理,也让孩子明白谅解和宽恕的积极意义,相当接地气。

当然,如果儿童剧仅仅以教育意义作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哪吒》在灯光舞美上注重与科技结合,演出形式则更注重和观众互动,舞台调动上打破传统木偶戏的固定档片,让舞台运用更丰富灵活,多种木偶表演手法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同时还融入数字多媒体技术,更时尚好看。

可以说,《哪吒》一剧见证了木偶艺术经过多年发展流变在当下的创新。它以杖头木偶为主,融入了大提线木偶、布袋木偶、连体铁枝木偶、巨型偶、人偶、皮影、真人演员等表演形式,2014年一上演便在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获最佳剧目奖,随后又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等活动中夺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该戏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在京演出前一个多星期2000张门票就早早售罄。

注入“新血”,非遗传承谱新曲

当下,我国的演艺市场日益呈现出分众细化的特点,在市场环境的变局中,古老木偶的当代价值和偶戏艺术的独特之处越来越被认识到,也拓展了木偶戏的生存空间。

在完成建团60周年主题演出的同时,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还做了一系列传统和保护工作:如木偶艺术家崔克勤从艺四十周年专场演出《人偶情长》并同时举办研讨会;装修布展开放了广东第一家木偶艺术馆;同时进行的还有整理编辑记录木偶艺术剧院建团六十周年史料性的图文集《偶遇天成》,并将于今年底公开出版等等。

广东木偶艺术剧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十分重视木偶艺术的普及和传承,除了返聘非遗传承人之外,还定期聘请老艺术家给青年演员上课培训,积极动员和鼓励青年演员参加各级技艺比赛和展示,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唐大玉都曾经到该院举行木偶艺术创作讲座。

大量80后、90后“新血”的注入,也让木偶艺术的创新有了支撑。在广东省木偶剧团青年木偶演员的传统演艺比赛中,不少新生代演员都将现代艺术和韵律融入到了传统木偶的表演中。比如,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专业的宋昊靓,就运用自己的舞蹈功底,赋予木偶更多灵动感。《哪吒》整个主创团队不到40岁,编剧导演陈萱才是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舞美设计马骏也只有30多岁,木偶制作团队成员的孩子也不大,他们对孩子的世界十分了解,创作起来特别有体会。

为了拓展木偶观众群体,让更多的市民参与传承活动。从2013年起,广东木偶艺术剧院先后创办了少儿语言·表演艺术新课堂,与广州市文化馆和社会机构共同举办“木偶表演艺术培训班和木偶制作艺术工作坊”,非常受市民欢迎。据了解,目前剧院的观众以3岁-10岁孩子和家长为主,此外还有来此找回童年的中老年观众和年轻白领。

记者了解到,如今,剧院语言·表演艺术新课堂已日渐形成规模,还新增设了少儿声乐新课堂,学员人数已达到了近200人。此外,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还参与了《广东非遗志》中“广东木偶艺术”章节的编写工作,并计划于2018年推出老艺术家张广有的《木偶戏演员的基础训练及表演》和郑华通的《郑氏杖头木偶表演概要》等图文并茂的著作。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韩梦菲 图片由广东木偶艺术剧院提供